2022-08-19
填埋场里深埋多年的垃圾,堆积如小山般的牡蛎壳,食堂剩菜回收桶里的剩饭……看似无用的废物,置于另一个循环中就是有用的资源。
在威海,一场全民参与、变废物为资源的“寻宝”正在进行。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确定全国11个城市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威海成为山东唯一入围城市。三年来,威海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力图从“获取-制造-使用-丢弃”线性生产模式中寻找新的连接点,圈出更多废物变资源的闭合曲线。
固体废物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千差万别,这场“寻宝”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威海如何应对?
垃圾填埋场“续命”的秘密
雨后,荣成市固废综合处理与应用产业园(以下简称固废产业园)一片微微隆起的土地上,簇簇野草顶着露珠,显得格外茂盛。这是一处容量90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按照最初设计,2018年填满封场。然而时至今日,这里依然还在消纳垃圾。
填埋场里,一条条吨袋(一种柔性运输包装容器)包裹着的灰色水泥状物质,是填埋场“续命”的秘密。
“这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固化后的产物。”固废产业园经理王晓明亲眼见证着填埋场的变化。“以前生活垃圾直接入场填埋,每年填埋量大约在22万-26万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改为填埋飞灰,填埋量只有之前的3%左右。照目前速度,使用寿命至少延续10年。”
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进出出的车辆,周围密布的管道,表明了被减掉垃圾的去处,以及处理垃圾过程中产生的收益——
驶出厂区的货车上,装载的是加气砌块,由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制成,每年产量可达20万立方米;
焚烧垃圾产生的蒸汽,每天供应相关企业300多吨;
加热产生的低温循环水,每个取暖季向荣成1.1万户居民供暖;
焚烧垃圾发出的电力,每年超1亿度;
渗滤液经过深度处理后作为工业用水,通过管道连通到园区各处……
曾经被扔掉的炉渣、流掉的废水、散逸掉的热能和气体,通过精细化利用,成为固废产业园重要的盈利点,构筑起“无废城市”的重要一环。
以焚烧方式让生活垃圾减量,并非简单的“一烧了之”,精细化的设计、操作贯穿了收集、利用、监管全过程。
“荣成的垃圾桶有所不同,绿桶收集可燃垃圾,灰桶收集不可燃垃圾。”来到一处垃圾暂存点,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管理科科长刘永杰打开一个灰色桶,各类贝壳堆放其中。
刘永杰说,荣成是沿海城市,生活垃圾中海鲜贝壳及渣土占比较大,不能燃烧,进入焚烧发电系统后,会降低热值和发电量。同时,荣成冬季气温低,无法促进垃圾发酵,不适宜对湿垃圾单独收集。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荣成选择在垃圾收集前端就把不可燃垃圾分离出来。
实现精细化利用并不容易,技术门槛就能拦住很多好想法。生活垃圾中会残存一些金属,不能通过焚烧降解,含金属炉渣如果做成建材会降低产品质量。投产伊始,固废产业园的炉渣处理项目没少产生这样的次品。
铁块、铁钉、铁屑,在炉渣处理项目的观摩区,从垃圾中挑选出来的铁制品一一陈列。“都是通过不同工序回收来的铁。”王晓明说,最初选铁只有18道工序,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又增加了永磁磁选、摇床磁选等不同工艺,工序数量增至32道,并持续改进调整顺序,最终产出了品质高且稳定的建材产品。
相较早期投产的1号、2号垃圾焚烧炉,2018年上的3号炉有不少新变化,比如炉排设计更宽更大,增加了垃圾翻动环节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负责人、荣成市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经理宋传波打了个比方:“好比烧火用上了烧火棍,垃圾燃烧更加充分。”
宋传波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置了价格纠偏机制。如果运营成本下浮超过一定比例,下一个运营年限政府付费就会相应下调。为了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每年还会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审计,“每一笔账都算得明明白白。”
可也不能只算经济账。全国垃圾焚烧企业烟气减排控制能力排行榜的单炉榜中,荣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号炉跻身全国前十。“原因之一在于舍得投入。”宋传波打开环保耗材使用记录:垃圾焚烧过程中,氢氧化钙起到脱酸作用,按规定每吨用量8公斤左右,企业实际用量为24公斤;活性炭吸附重金属,每标立方烟气用量50毫克,实际用量120毫克左右。
让这个垃圾填埋场“续命”更长时间,还需要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要在源头上进行控制,在原材料选择上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回收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产品报废后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而要形成这样的绿色链条,远非一家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能力所及,需要更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