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金铎,经济学硕士,南海区政协副主席。2004年加入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原南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现任瀚蓝环境副董事长、总裁。
环保也是生产力。近十年来,佛山环保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力。而在这十年中,瀚蓝环境无疑是从中跑出的一匹黑马,从原来的主营供水业务闯入固废处理行业,成功救活难以达标的旧项目,并且蜕变为全国的领先标杆,而后又实现从区域性公司到全国性环境服务投资商和运营商大变身。瀚蓝环境创新性地提出破解垃圾围城问题的“瀚蓝模式”,投资建设的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前端垃圾转运,中端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处理、餐厨垃圾处理以及后端的垃圾渗滤液处理、飞灰处理集聚到一个园区内,实现了南海全区生活垃圾10 0 %无害化处理。
谈转型
十年前“惊险一跳”基于前景
南都:公司一开始是立足供水业务的,为何后来会进入污水处理、固废处理这些环境行业?
金铎: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瀚蓝环境当时叫“南海发展”,基本业务在城市供水领域。2005年我们发现供水行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公司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前景。经过分析,我们觉得环保行业将是未来发展很看好的行业,而且其作为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模式、收费模式等,与供水有一定程度的类似,南海发展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这也得益于佛山过去12年的发展,城市转型升级中已经催生了对环境服务的需求。我们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有责任去分担这样的工作。一个是需求端,一个是供给端,两方面不谋而合,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政策环境下形成很好的对接。
南都:固废处理行业还是比较敏感的,特别是垃圾焚烧,当时在狮山的垃圾焚烧发电一厂因选址和技术等问题,周边社区反对声音还是蛮多的,当时怎么会有勇气把这个项目给承担下来?
金铎:当时全国在固废处理方面,已经有不少企业涉足,我们是后来者。尽管这个项目面临很大困难,但是我们对行业特别看好,认为是非常有前景。这时我们就要有魄力和勇气,把这个项目作为进入固废行业的一个切入点。
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对南海政府的信任。政府也急需这一类项目,我们相信政府会给我们帮助。有政府的帮助,有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短期有困难,但长期是符合我们战略的,我们必须咬咬牙,惊险一跳。企业管理者要有一种担当,就是有些决策由你自己来做,责任同样要自己去承担的。但这惊险一跳,是基于对前景的把握,需要有很大信心。
谈“瀚蓝模式”
站在社会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形成竞争力
南都:瀚蓝打造的固废处理“瀚蓝模式”受到广泛好评,当时提出的背景是怎样的?
金铎:其实这也跟我们企业经营理念有关。从源头到终端的固体废弃物系统化处理的“瀚蓝模式”,是站在对社会负责任和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模式。当我们跳出企业本身的发展,站在整个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只有通过系统化、市场化的方式,使固体废弃物之间形成良好的处理链条衔接和循环模式,才能有效地解决整个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实现固废处理的社会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并由此反哺和推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使得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循环相扣、相辅相成,为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固废处理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铺平道路。
南都:瀚蓝环境2013年收购创冠中国,发展为全国性综合环境服务投资商和运营商,这一步是如何走出的?
金铎:其实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瀚蓝在南海本地的业务量已经饱和了,在固废这个板块实现了我们当初的战略构想。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比较晚,而且没有经验。一开始我们不可能做大,我们当时立下的战略目标是,要用精品项目占领制高点。到了2013年,我们的固废业务在全国的影响力已经出现了,全国只有5家A A A级无害化垃圾焚烧发电厂,我们是其中之一。我们产业园的雏形也出来了。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具备了可以在全国突围的基本条件。同时南海区政府非常有远见,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如果仅局限在本地发展,不会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所以鼓励我们向外发展,股东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南都:会将瀚蓝模式在外地进行复制吗?
金铎:我们不求绝对的复制。这个要因地制宜,每个地方的需求不一样。但是从各个地方政府的沟通来看,这种模式是非常受欢迎的,我们觉得哪怕是部分复制,还是可以使社会成本下降。我们也很欣喜看到,这种模式本身已经得到了非常高的认可,很多地区都打算这样做,虽然不是我们企业在做,但我们项目的成功,给社会和行业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仍然觉得这是挺欣慰的事。
谈责任
做环保“三好”生守住底线
南都:您提出“三好”责任理念,对于环保企业来说,社会责任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金铎:我们把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部分。环保就是环保企业的竞争力所在,做环保的如果自己还产生二次污染,那就不要谈环保,我觉得这是底线。
我们打造的就是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竞争力。第一,我是“城市好管家”,在服务过程中体现社会责任理念。第二,我们要成为“行业的好典范”,要给行业趟出一条创新的路子,像我们产业园的循环模式,就是我们对行业的贡献。这对于我们是相得益彰的,用这个理念去指导的话,会有很多的创新,这也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第三,我们是“社区的好邻居”,我们希望通过成为社区的邻居,与社区和谐共处。我们在园区里打造了环保公园和环保教育基地,今年底可以建成开放,传递环保的理念。
南都:对于过去十二年佛山的经济,您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金铎:佛山专注制造业的这个格局没有变,在这12年中也看到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产业升级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让佛山更加宜居、更加适合创业。12年两条轨迹,得到了良性循环。城市环境不改变的话,很难让高端制造业在佛山落地。
谈产业
环保趋严倒逼新兴市场
融资可借省金融高新区便利
南都:佛山的环保产业,在过去12年间又有什么变化呢?
金铎:变化非常大。过去12年不管是政府投入,还是民间投资,对佛山环境改善都作出了不懈努力。政府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管理,还有生活垃圾,包括污泥、餐厨垃圾、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发展速度也很快。在全国来讲,无害化处理率也是名列前茅的,也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模式和标杆项目。
在企业这一端,通过环保的改善来倒逼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催生了很多环保服务类的企业。佛山是制造业大市,本身是有第三方环保服务的市场的,有一批环保企业聚集,他们的努力反过来诱导佛山的污染治理。整体来讲,佛山的环保产业特点就是依托了制造业的基地,具有很好的市场,以及转型升级的契机,实现了环保产业在本地的聚集和发展。
南都:那么佛山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金铎:从趋势和前景来讲,我觉得是大有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离不开自己竞争力的锻造,也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从市场来说,佛山的环保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制造业大市催生了很多的生产服务业,环保治理是转型升级的需要,这个需求带出了环保产业市场,而且门类还比较繁多。《新环保法》实施以后,佛山环保执法的力度、环保工作推动的力度非常大。环保趋严以后也倒逼出来一些新兴的市场。
本地政府对环保行业的支持是非常重视的,他们抽出很多时间精力到环保企业来调研、收集企业的需求和问题。政府支持对行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是比较大的。
还有就是这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很多环保企业处在初创期,规模不大。而且很多是技术型企业,但资金很短缺、融资渠道不畅通。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依托广东省金融高新区以及政府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这样的便利条件为环保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这是其他地区的环保企业不一定有的资源。
谈问题
需规划引导形成区域性品牌
南都:佛山的环保产业目前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金铎:首先,国家环保政策有框架但细则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我们看到“东风”吹过来了,但还要落地,中间的路途还是不短的。怎样缩短这个距离,各级环保部门需要关注。
第二,怎样搭建平台去实现供需对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对环保服务的需求,但这些需求怎么和环保企业对接,我觉得不管是各级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还是行业协会,要去做工作,促进信息对接,让供需方互相匹配,共同把这个市场做起来。技术一定要在市场的对接和碰撞之中才能不断完善。
第三是融资问题,不仅是中小企业,技术型企业也需要资金。在金科产融合计划中是不是有对环保企业的专项措施,也是各级政府和产业协会在思考的。
另外,佛山的环保企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比较分散、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品牌影响力不够。协会和政府需要加以规划和引导。既然我们有制造业的依托了,就把环保产业做起来,形成佛山环保的品牌,走到哪里,一说是佛山的环保企业,大家对你的能力都会高看一眼,对你的信任会增加一点,形成区域性的品牌产业。
谈城市
专注高端制造业打造区位竞争力
南都:您认为,下一个十年,佛山的发展靠什么?
金铎:我觉得是靠品质。一是城市的品质,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因为城市的品质决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关系到能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第二是佛山的专注。我觉得未来我们应该专注地去做高端制造业。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战略,不能经常变。智能制造业也好,工业4.0也好,我觉得是要专注在这方面去发展,打造自己的区位竞争力优势。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靠我们高效的政府服务。有前瞻性、高效的、服务型的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佛山过去的十年,我觉得政府是做得非常好的,这可以成为佛山的竞争力所在。
金句
“做环保的如果自己还产生二次污染,那就不要谈环保,我觉得这是底线。”
[创新点]
产业园周边是狮山大学城及各类高档小区,瀚蓝环境以负责任的态度,凭借高标准技术和透明化管理,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在高档社区成功运营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的成功案例,也是国内唯一的固体废弃物从源头到终端系统化处理模式落地投入运营的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是全国各地上马同类项目的推荐考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