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我国环保战略已从单一污染治理迈入“生态保护与价值创造” 协同推进的新阶段。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战略核心不再是单纯的生态修复与减排降耗,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数字赋能与市场驱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起 “保护 — 增值 — 变现” 的闭环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绿色动能。
制度创新筑牢生态价值转化的根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315 万平方公里以上,内蒙古通过科学划定 59.69 万平方公里红线,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格局,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又为绿色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产权制度改革让生态资源有了 “价值身份证”,湖南作为全国首个完成全域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的省份,通过三维立体数据库实现山林湿地价值量化,为后续交易变现奠定基础。环保督察与责任追究制度的强化,推动地方政府摒弃 “先污染后治理” 的短视思维,将 “两山” 理念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全过程,形成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的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数字赋能让生态治理实现精准高效。“生态环境智慧大脑” 与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全面铺开,湖南依托 160 多颗卫星资源和 2.5 万余个铁塔视频,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监管;广德市建成 “智慧环保” 平台,跨省界河流水质数据实时联网,为精准治污提供支撑。数字技术与执法监管深度融合,“人工智能 + 监管”“互联网 + 执法” 模式广泛应用,非现场、无感式执法既提升监管效能,又减轻企业负担。在污染防控领域,京津冀、长江流域试点 “污染防控一张图”,通过预测预警模型提前规避环境风险,让治理从 “事后补救” 转向 “事前预判”。
市场机制激活生态价值变现的内生动力。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体系不断完善,湖南桃江将115 万亩竹林资源打包成 “资产包”,以 7.89 亿元成交带动竹产业年产值突破 80 亿元;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落地,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EOD 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成为重要抓手,长沙圭塘河通过生态修复撬动 13.8 亿元社会资本,预期运营收益达 2.75 亿元,形成 “修复 — 增值 — 反哺” 的良性循环。绿色金融持续发力,全国 257 个 EOD 项目获得约 660 亿元贷款支持,碳汇交易、绿色债券等工具让生态保护从 “政府投入” 变为 “市场行为”,企业主动减排的动力显著增强。
区域协同与全民参与拓宽战略实施边界。跨区域联防联治机制破解了“各自为战” 的治理难题,广德市与苏浙毗邻地区建立联合监测、执法、补偿制度,成功化解跨界环境纠纷;长江十年禁渔、海洋伏季休渔等举措,推动流域与海域生态系统整体修复。全民行动格局加速形成,“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系列活动累计吸引 1041 万余人次参观环保设施,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共识。从政府主导到企业主责、公众参与,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让环保战略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
当前,环保战略正朝着生态产品价值化、治理手段数字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方向深化。随着“十五五” 规划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进一步部署,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将持续释放。这场从 “被动保护” 到 “主动赋能” 的战略变革,不仅筑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更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永续发展的 “幸福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