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据悉,“十四五”时期,河北省加快推进绿色转型,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强化生态修复治理,自然生态底色更加靓丽。全省共有25个县(市、区)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数量全国最多。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自然生态底色更加靓丽。河北省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三北”工程为重点,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34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左右,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11万亩,修复岸线44公里、滨海湿地8.36万亩,“十四五”期末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将保持在23.2%以上。曹妃甸修复形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加快推进绿色转型,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河北省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截至2024年底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8.06%。加快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积极推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在全国率先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围填海备案处置,可利用面积达194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全省有25个县(市、区)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数量全国最多。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河北省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20余项规范性文件印发实施。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对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等7类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的调查监测、资产清查和确权登记,动态掌握了各类资源状况。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水权不动产登记等10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此外,河北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截至今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基本形成。
(转自: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