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在“双碳” 目标与蓝天保卫战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烟气治理已实现从 “末端被动净化” 到 “全链协同控污 + 减碳增值” 的系统性变革。作为工业污染防控的核心战场,烟气治理通过政策精准赋能、技术迭代突破、区域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火电、钢铁、化工、生物质发电等多领域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不仅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下降,更推动治理模式从 “成本负担” 向 “价值创造” 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为烟气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层面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 年全国 PM₂.₅浓度较 2020 年下降 10%,氮氧化物和 VOCs 排放总量均下降 10% 以上的刚性目标,形成 “源头减排 — 过程控制 — 末端治理” 的全流程管控框架。政策执行中突出分类施策,对火电行业坚守超低排放底线,对钢铁、水泥等非电领域强化超低排放改造倒逼,2025 年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已达 68%,催生近 2000 亿元技改需求。区域层面深化协同治理,京津冀地区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的 “四统一” 机制,2024 年该区域 PM₂.₅年均浓度降至 37 微克 / 立方米,较 2013 年下降 63.7%,北京市更是连续四年稳定达标,重污染天数从 58 天降至 2 天。新版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施后,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值加严 30%,第三方运维服务渗透率突破 50%,按效果付费模式在长三角试点成功,推动治理从 “重建设” 向 “重实效” 转变。
技术创新的多点突破破解了烟气治理的核心瓶颈,推动治理效能实现质的飞跃。火电行业已形成成熟的超低排放技术包,国家能源集团某660MW 机组采用 “低氮燃烧 + SCR 脱硝 + 超净电袋除尘 + 湿法脱硫” 组合工艺,污染物排放全面优于燃气轮机组标准,吨煤发电量污染物排放强度较 2010 年下降 90% 以上,该技术模式已在全国 70% 的燃煤电厂推广,推动火电行业 SO₂、NOx 排放量十年累计下降 65%。钢铁行业创新应用 “烧结烟气循环 + 活性炭深度净化” 技术,宝武集团湛江基地实现烧结工序污染物排放量削减 40%,吨钢 SO₂、NOx 排放分别降至 0.8kg、1.2kg,同时将吸附的 SO₂转化为硫酸副产品,实现资源化利用。VOCs 治理领域,“沸石转轮浓缩 + RTO 蓄热式焚烧” 组合工艺成为化工、涂布行业标配,江苏某涂布企业通过该技术将 VOCs 排放浓度从 2000mg/m³ 降至 20mg/m³ 以下,去除率达 99.5%,年节省运维成本 300 万元。生物质发电行业突破低温复杂烟气治理难题,“烟气超低排放与全温域热能回收耦合技术” 实现 NOx 排放浓度控制在 12mg/m³ 以下,颗粒物低于 1mg/m³,同时回收热能制备热水、转化氮氧化物为液体氮肥,单座 30MW 电厂年额外收益可达 2000 万元。截至 2025 年,我国在脱硫脱硝领域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 34%,核心材料国产化率提升至 75%,技术输出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拓展了烟气治理的价值边界,形成多维效益共振。京津冀地区打破行政壁垒,累计完成近1580 万户农村散煤清洁能源改造,35 蒸吨 / 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减少煤炭消费量 3000 万吨以上,通过 “一地吹哨、三地响应” 执法机制,共享各类环境数据近 9 万条,有效遏制跨区域污染。长三角地区则突出技术输出与模式创新,推动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与治理设备联动系统覆盖率提升至 65%,实现治理效率动态优化。在减碳协同方面,CCUS 技术与烟气治理深度融合,华能天津 IGCC 项目实现 CO₂捕集率 90%,年封存 50 万吨 CO₂用于油田驱油;国家能源集团锦界公司 15 万吨 / 年全流程 CCUS 项目,将捕集的 CO₂输送至榆林油田增产原油,形成 “治理 — 捕集 — 利用” 的价值闭环。产业层面,烟气治理已形成从核心材料、装备制造到工程服务、第三方运维的完整产业链,2025 年全球烟气治理市场规模突破 9000 亿元,我国占比超 40%,其中除尘设备出口额占全球份额的 28%,成为全球烟气治理装备的重要供应基地。
当前,烟气治理仍面临煤化工等行业复杂烟气净化效率不足、中小企业治理成本压力较大、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等挑战,但随着智能化技术应用与政策机制完善,这些问题正逐步破解。华为“智慧电厂” 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降低氨逃逸率 30%,阿里云工业大脑使水泥窑 NOx 排放波动幅度降至 ±5%,智能化正成为提升治理稳定性的关键。未来,烟气治理将进一步向 “减污降碳协同化、技术装备高端化、治理模式市场化” 升级,通过绿氢掺烧、新型捕集材料等技术突破降低成本,依托碳市场拓宽价值变现渠道。从京津冀的蓝天保卫到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输出,从单一污染物去除到全链价值创造,我国烟气治理的实践创新,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