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在“双碳” 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生物质能已从单一的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升级为 “资源循环 + 能源替代 + 碳汇增值” 的多元协同产业。依托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有机垃圾等丰富资源,我国构建起涵盖发电、供热、生物天然气、成型燃料等多业态的生物质能利用体系,通过技术创新、政策赋能与市场激活,实现了从 “变废为宝” 到 “生态创值” 的跨越式发展,成为衔接能源转型、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
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容为生物质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5 年,全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 3000 万千瓦,年发电量超 150 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 10%,其中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成熟度领先,装机占比达 60% 以上。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超 500 万吨,同比增长 20%,广泛应用于城乡供热领域。生物天然气产业加速崛起,成都大邑县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实现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日供气量达 1.5 万立方米,年处理粪污与秸秆 35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1 万吨,开创了 “原料本地化、产品管网化” 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发电向热电联产、生物液体燃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形成了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的多点突破破解了生物质能利用的核心瓶颈。在能源化利用领域,秸秆打捆直燃、热解气化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村集中供暖,辽宁朝阳三江村项目年消耗秸秆7000 吨,为 9 万平方米区域供暖,替代标煤 3500 吨,减排二氧化碳 8700 吨;山西长治上党区建成 5 个生物质供热站,年利用秸秆 5 万吨,带动 500 余个就业岗位,户均年减少取暖支出 3000 余元。在资源化利用领域,生态碳汇封存技术(Eco-CCUS)实现重大突破,通过秸秆压缩埋藏实现碳汇封存,每年固碳潜力达 3.8 亿吨二氧化碳,成本远低于工业 CCUS,为农村秸秆资源化开辟了新路径。煤电耦合生物质技术创新应用,内蒙古布连电厂沙柳生物质耦合发电项目年掺烧量 10-20 万吨,替代标煤 5.7-11.4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4.8-29.6 万吨,实现生态治理与能源生产双赢。
多元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让生物质能价值充分释放。在农村能源供给领域,形成了“成型燃料 + 清洁炉具”“秸秆气化 + 集中供暖” 等多元模式,宁夏青铜峡项目年产生物质颗粒燃料 6 万吨,覆盖 6000 户农户及 13.25 万平方米公共场所供暖,年替代标煤 3 万吨。在养殖污染治理领域,江西新余养殖场沼气发电项目年处理粪污 20 余万吨,发电 1000 万度,生产有机肥 2 万吨,实现 “粪污 - 沼气 - 有机肥” 的循环利用;河北武强奶牛场沼气项目年处理粪污 54.8 万吨,发电 2400 万度,构建起种养生态循环体系。在工业降碳领域,“煤电 + 生物质” 掺烧模式成效显著,全国首例 “牛掺烧” 项目年掺烧 2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9 万吨,碳减排增收 1710 万元,为高耗能行业降碳提供了低成本路径。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国家层面构建起“补贴支持 + 专项基金 + 标准规范” 的政策体系,生物质能发电补贴总额达 100 亿元,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产业规划,某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生物质能项目落地,明确 2025 年装机目标 1000 万千瓦。市场机制不断创新,CCER 市场重启后,生物质能项目减排量成为重要交易标的,Eco-CCUS 技术产生的碳汇潜力有望纳入交易体系,让农民通过 “卖碳” 增收。中国石化打造 “气证合一” 生物天然气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业流动性。绿色金融精准对接,生物质能项目可享受绿色信贷利率优惠,形成 “政策引导 + 市场驱动 + 金融支撑” 的良性循环。
生物质能发展的成效已超越能源替代本身,形成多重价值共振。生态层面,每年通过生物质能利用替代标煤数千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亿吨,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粪污污染等环境问题;经济层面,带动形成从原料收储运到装备制造、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为农村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社会层面,助力北方农村清洁取暖,降低农户用能成本,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当前,生物质能产业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技术成本偏高、中小项目规模化不足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迭代、政策完善与市场成熟,这些问题正逐步破解。未来,生物质能将进一步向高值化、低碳化、系统化升级,深度融合碳捕集、数字监管等技术,拓展在航空燃料、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作为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绿色产业,生物质能正以多元协同的发展态势,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