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在“无废城市” 建设与 “双碳” 目标的双重引领下,我国固废处理已实现从 “末端被动处置” 向 “全链条价值创造” 的系统性转型。针对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多元固废类型,我国构建起 “无害化兜底、减量化推进、资源化核心” 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技术创新、政策赋能与市场驱动的多元协同,在环境改善、资源循环、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形成“焚烧主导、分类协同、资源回收” 的成熟格局,彻底改变了传统填埋为主的粗放模式。2025 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占比已提升至 45%,成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核心手段,渭南市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运两年间累计处理垃圾 57.166 万吨,发电量达 2.26 亿度,等效节约标准煤 6.89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7.18 万吨。焚烧技术的迭代升级让环保指标持续优化,主流项目采用 “SNCR 脱硝 + 半干法脱酸 + 布袋除尘” 等多级净化系统,二噁英排放浓度远优于欧盟标准,炉渣资源化率达 100%,可加工为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建设。分类回收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效率,广州市白云区通过 “智慧城管” 平台与 “云站桶” 线上值守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 40%,其他垃圾日均减量超 300 吨,年节约财政资金 962 万元。在生物处理领域,堆肥技术与厌氧发酵协同发力,白云区试点的集装箱式堆肥系统实现有机废弃物 100% 无害化处理,苏州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年回收甲烷超 60%,减排二氧化碳约 17 万吨。
工业固废处理突破“堆存污染” 瓶颈,形成 “大宗利用、高值转化、产业集群” 的发展路径。我国大宗固废累计堆存量约 600 亿吨,年新增近 30 亿吨,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2025 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山西朔州作为煤电大市,年均消纳煤矸石 2100 多万吨、粉煤灰 1000 多万吨,固废综合利用率达 73%,构建起发电、制材、新材料等 4 大产业集群,产品涵盖 7 大领域 200 多个品种。技术创新推动固废从 “废料” 变 “宝藏”,湖南新万润环保研发的 “熔融整体析晶固相一步法”,实现锰渣、磷石膏等多种固废 100% 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生产的 “玉芯石” 可广泛应用于家居建材、医疗等领域,湖南花垣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达 7 亿元,提供 300 个以上就业岗位。在磷石膏处理领域,各地加速推进技术攻关,确保 2025 年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57% 以上的目标达成,贵州磷化集团等企业通过硫钙分离技术,将磷石膏转化为硫酸与新型材料,打通 “环保负担” 到 “资源宝库” 的转型通道。
建筑垃圾与危险废物处理实现“闭环管控、安全处置、协同增效” 的跨越式发展。针对每年超 32 亿吨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我国推动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发展,白云区建成全国首个建筑资源循环一体化示范园,年处理建筑垃圾 100 万吨,全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 95.7%,年减碳 22 万吨,相当于种下 1200 万棵树。氢能源运输、数字孪生监管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治理更高效,白云区投入 154 辆氢能源建筑垃圾运输车,累计减碳约 1600 吨,通过全域覆盖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建筑垃圾全流程闭环管理。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持续强化,白云区建成华南区域综合性危废处置中心,年处置能力达 27.55 万吨,涵盖 34 大类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提升至 3.5 万吨 / 年,覆盖全市 4000 余家医疗机构。“危云管” 智慧平台与智能收集柜的推广,解决了小微产废企业处置难题,实现危险废物 “智能投放 + 专业转运 + 集中处置” 的全链条监管。
固废处理的系统性成效不仅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更构建起“生态效益 - 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的多赢格局。2025 年我国固废处理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3 万亿元,形成超 5000 亿元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再生资源产业产值持续增长。苏州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设施互联与能量梯级利用,年节电 4200 万度,累计生产生物天然气 3846 万立方米,创产值超 3 亿元;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固废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超 20 亿元。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无废城市” 试点已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2027 年将覆盖 60% 城市,2035 年实现全国覆盖。PPP 模式普及率提升至 58%,绿色金融、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固废处理产生的减排量纳入 CCER 交易,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当前,我国固废处理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技术成本偏高、中小企业转型能力不足等挑战。未来,随着智能化分选、等离子体气化等先进技术渗透率提升,以及跨区域协同机制的深化,固废处理将进一步向“高值化、低碳化、系统化” 升级。从煤矸石变身清洁能源,到建筑垃圾转化为新型建材,从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到有机垃圾循环利用,我国正通过全方位的实践创新,让 “固体废物” 真正成为 “再生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