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既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也是碳减排的关键战场。在“双碳” 目标引领与《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政策推动下,我国工业领域已实现从 “单点减排” 向 “系统转型” 的深刻变革,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赋能的多元协同,在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绿色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绿色动能。
政策体系的精准赋能为工业节能降碳筑牢制度根基。我国已构建起“全国统筹、行业聚焦、地方落实” 的三级推进机制,通过能效标杆管理、产能置换、目标考核等刚性约束,倒逼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2024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3.5% 左右,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 5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 1.3 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在行业管控上,钢铁行业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推动电炉钢产量占比力争提升至 15%,废钢利用量达到 3 亿吨;电解铝行业明确 2025 年底前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 25% 以上,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提升至 30%。同时,碳足迹管理体系加速完善,首批发布钢铁、水泥、锂离子电池等 15 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为全产业链减排提供统一计量基准。这种 “政策定标、标准护航、考核倒逼” 的制度设计,确保了节能降碳行动的有序推进。
技术创新的多点突破成为工业降碳的核心驱动力。重点行业通过工艺革新、装备升级与数字化赋能,实现能效水平跨越式提升。钢铁行业中,宝武集团率先应用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HyCROF),将碳利用率从行业平均 45% 提升至 72%,湛江钢铁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较传统工艺年减排 314 万吨二氧化碳;新余钢铁投入 95.8 亿元打造 58 个节能项目,9# 高炉能耗下降 6.52%,获评全国钢铁行业 “冠军炉”,2024 年吨钢综合能耗较 2022 年下降 5.19%,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50 万吨。建材行业里,宜春红狮水泥通过低温余热发电与分布式光伏项目联动,年发电量超 550 万度,同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年替代原煤约 25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39 万吨。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让节能降碳更精准高效,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 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 66.2%,宝武 “宝联登” 大模型使煤气循环效率提升 12%,红狮水泥智能工厂体系让能耗下降 3%。针对中小企业 “减碳难、成本高” 的痛点,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轻量化应用,通过对接现有计量设备精准定位能耗浪费,某小型机械加工厂投入数千元即可实现生产线能耗实时监控,4 个月便能收回全部投入。
产业生态的协同重构拓展了节能降碳的价值边界。我国已形成“绿色工厂引领、产业链协同、资源循环利用” 的发展格局,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 6430 家,绿色节能环保领域 “小巨人” 企业 167 家,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20% 左右。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宝武集团发起的 CN100 绿色供应链联盟带动上下游共同减排,欧冶云商 EPD 平台发布 219 份环境产品声明,推动碳足迹信息透明化;江中药业构建 “中医药 + 绿色低碳” 发展模式,自主研发的中药提取 MVR 浓缩技术能耗骤降 60%,2025 年底将实现自发绿电占比 30%。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江西金德铅业通过稀贵金属低碳冶炼技术实现底吹炉烟灰绿色利用,铅冶炼综合能耗优于国标一级值;江西心连心化工建成 40 万吨 / 年食品级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将工业尾气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绿色金融精准赋能,各地推出 EMS 改造补贴、绿色信贷利率优惠等政策,某危险废物处置企业通过流程优化获得绿色信贷支持,融资成本下降 1.3 个百分点,形成 “技术减排 — 资源循环 — 金融赋能” 的良性循环。
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工业降碳提供源头支撑。我国持续推动工业用能向清洁低碳转型,2024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18.9% 左右,预计 2025 年底将提升至 20%。工业领域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加速布局,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 6200 万千瓦、4000 万千瓦,19 个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实现多能互补。江中药业、宜春国轩电池等企业大规模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年自发绿电可替代数千吨标准煤;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断强化,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普遍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3%—5%,有效提升了清洁能源消纳水平。这种 “源头减碳 + 过程控碳 + 末端固碳” 的全链条布局,推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当前,我国工业节能降碳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核心技术成本偏高、中小企业转型能力不足等挑战。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技术创新的深度突破与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工业领域将进一步实现从“被动合规” 向 “主动创效” 的转变。通过持续深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扩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范围、完善全产业链协同机制,我国工业将在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