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正在经历分布式能源(DER)的快速发展,包括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储能和电动汽车(EV)充电桩。随着中国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迈进,这些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整合管理,将为构建更灵活、更高效、更具韧性的电力系统提供独特的机遇。本报告分析了中国各地分布式能源部署的最新趋势,并强调了其增长给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带来的新挑战,呼吁人们重新关注配电网。本报告借鉴了澳大利亚、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地在分布式能源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国际视角审视了中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通过跨国比较,本报告提炼出了与中国不断演进的电力行业和监管环境相关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并深入探讨了政策、监管、市场设计、数字基础设施和体制框架在充分释放分布式能源潜力方面发挥的作用。
本报告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旨在支持中国的政策决策者为 2030 年及以后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制定有效的战略。同时,本报告也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制定协调一致、具有前瞻性的分布式能源融合方案。中国分布式能源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包括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储能、电动汽车和柔性电负荷。这些小型资产通常位于用户侧,如果能够高效融合,将让中国的电力系统受益匪浅,例如提高灵活性、加强电力安全和降低系统成本。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和国家支持计划的推动,农村地区和工商业建筑的分布式能源部署正在加速。到 2024 年,分布式光伏(DPV)占全国太阳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从四年前的 30%提高到了 40%,而同期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则增长了 650%以上。这种快速部署正在重塑中国的电力系统,并在适应方面给配电网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一些省份,分布式能源的普及速度已超过电网的就绪速度。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成功下调并维持了较低的弃电率,但也出现了局部的电网容量约束。2024 年,有 11 个省份报告了阻塞和并网限制情况,这些省份因为需求较低或配电网投资有限,导致分布式光伏注入超过了当地的承载力。系统灵活性有限、跨时间和跨地域的供需不匹配,以及缺乏用户侧资产的运营可视性,都加剧了这些制约因素。其他分布式能源(如电池储能和需求响应)虽然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但时至今日,中国的市场和监管条件仍限制了它们作为系统资产的全面参与。
政策应对措施已陆续推出,标志着将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和市场的转折点已经到来。2025 年出台的国家法规取消了对大型分布式光伏装置广泛实施且有利可图的保障性购买方案,转而要求实行自发自用模式。与此同时,高层政策文件正在积极推动分布式发电和聚合商的市场准入。电网企业宣布了创纪录的投资水平,并在评估电网能够安全消纳多少额外容量,以更好地指导分布式能源的部署。但面对未来的挑战,还需要进行更多系统性改革。
国际能源署的三大支柱战略以系统运行现代化、逐步实现市场融合和推进监管改革为核心,为中国在 2030 年前安全且大规模地融合分布式能源提供了途径,同时 也为更长远的系统转型奠定了基础。这种方法借鉴了分布式能源部署方面的先进 国家/地区经验,可帮助中国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优势,并有助于实现安全、可负担、低碳电力系统这一更远大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正在经历分布式能源(DER)的快速发展,包括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储能和电动汽车(EV)充电桩。随着中国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迈进,这些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整合管理,将为构建更灵活、更高效、更具韧性的电力系统提供独特的机遇。本报告分析了中国各地分布式能源部署的最新趋势,并强调了其增长给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带来的新挑战,呼吁人们重新关注配电网。本报告借鉴了澳大利亚、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地在分布式能源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国际视角审视了中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通过跨国比较,本报告提炼出了与中国不断演进的电力行业和监管环境相关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并深入探讨了政策、监管、市场设计、数字基础设施和体制框架在充分释放分布式能源潜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本报告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旨在支持中国的政策决策者为 2030 年及以后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制定有效的战略。同时,本报告也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制定协调一致、具有前瞻性的分布式能源融合方案。中国分布式能源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包括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储能、电动汽车和柔性电负荷。这些小型资产通常位于用户侧,如果能够高效融合,将让中国的电力系统受益匪浅,例如提高灵活性、加强电力安全和降低系统成本。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和国家支持计划的推动,农村地区和工商业建筑的分布式能源部署正在加速。到 2024 年,分布式光伏(DPV)占全国太阳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从四年前的 30%提高到了 40%,而同期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则增长了 650%以上。这种快速部署正在重塑中国的电力系统,并在适应方面给配电网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一些省份,分布式能源的普及速度已超过电网的就绪速度。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成功下调并维持了较低的弃电率,但也出现了局部的电网容量约束。2024 年,有 11 个省份报告了阻塞和并网限制情况,这些省份因为需求较低或配电网投资有限,导致分布式光伏注入超过了当地的承载力。系统灵活性有限、跨时间和跨地域的供需不匹配,以及缺乏用户侧资产的运营可视性,都加剧了这些制约因素。其他分布式能源(如电池储能和需求响应)虽然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但时至今日,中国的市场和监管条件仍限制了它们作为系统资产的全面参与。
政策应对措施已陆续推出,标志着将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和市场的转折点已经到来。2025 年出台的国家法规取消了对大型分布式光伏装置广泛实施且有利可图的保障性购买方案,转而要求实行自发自用模式。与此同时,高层政策文件正在积极推动分布式发电和聚合商的市场准入。电网企业宣布了创纪录的投资水平,并在评估电网能够安全消纳多少额外容量,以更好地指导分布式能源的部署。但面对未来的挑战,还需要进行更多系统性改革。
国际能源署的三大支柱战略以系统运行现代化、逐步实现市场融合和推进监管改革为核心,为中国在 2030 年前安全且大规模地融合分布式能源提供了途径,同时 也为更长远的系统转型奠定了基础。这种方法借鉴了分布式能源部署方面的先进 国家/地区经验,可帮助中国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优势,并有助于实现安全、可负担、低碳电力系统这一更远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