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垃圾焚烧已从传统“末端处置” 的被动选择,升级为 “资源回收 + 减碳协同 + 生态适配” 的城市固废治理核心路径。作为破解 “垃圾围城” 与 “碳减排” 双重命题的关键抓手,我国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达 100 万吨 / 日,年处理生活垃圾超 3.6 亿吨,占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 65% 以上。在 “无废城市” 建设与 “双碳” 目标引领下,垃圾焚烧正通过技术迭代破解环保争议,依托资源循环激活多元价值,构建起 “焚烧发电 - 余热利用 - 固废资源化” 的闭环体系,成为衔接城市生态治理与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纽带。
现代垃圾焚烧技术已彻底摆脱“高污染、低效率” 的旧标签,通过全流程环保管控与资源深度挖掘实现质的飞跃。在污染控制领域,“SNCR 脱硝 + 半干法脱酸 + 干法喷射 + 活性炭吸附 + 布袋除尘” 五级烟气净化系统成为标配,部分先进项目叠加 SCR 脱硝与湿法脱酸技术,使二噁英排放浓度控制在 0.01ng-TEQ/m³ 以下,远优于欧盟标准,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浓度甚至低于天然气发电水平。针对飞灰、炉渣等焚烧副产物,飞灰经螯合固化处理后安全处置或协同利用,炉渣则通过破碎筛分加工为再生骨料,用于道路修建、制砖等领域,某大型焚烧项目年资源化利用炉渣 15 万吨,替代天然砂石资源 20 万立方米,实现 “垃圾减量化” 与 “资源再利用” 双重收益。能源回收效率持续提升,新一代焚烧炉热效率达 85% 以上,配套的余热锅炉与汽轮发电机组可将垃圾热能转化为稳定电能,某日处理 3000 吨的焚烧项目年发电量超 4 亿度,能满足 20 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 12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0 万吨。
垃圾焚烧的深度价值不仅在于能源产出,更在于其与城市发展、碳治理的系统协同。在减碳维度,垃圾焚烧替代传统填埋方式,可大幅减少甲烷排放—— 每处理 1 万吨生活垃圾,较填埋方式减少甲烷排放约 1000 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焚烧发电替代火电产生的减排量可纳入 CCER 交易,某焚烧项目通过碳市场交易年增收超 800 万元,形成 “减碳 - 收益 -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在城市服务层面,焚烧厂余热被广泛用于周边社区供暖、工业蒸汽供应,北京某焚烧项目年提供工业蒸汽 200 万吨,满足周边化工园区 60% 的用热需求,上海某项目则为 200 万平方米住宅提供供暖服务,实现 “垃圾处理 - 能源供给 - 城市配套” 的一体化衔接。这种协同模式让垃圾焚烧厂从 “避之不及” 的环保设施,转变为服务城市运转的 “能源枢纽”,有效破解了 “邻避效应” 难题。
技术创新与机制完善正在推动垃圾焚烧行业向高质量转型。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全流程透明化,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焚烧温度、烟气成分、污染物排放等数据,AI 算法动态优化燃烧参数,使燃烧效率提升 10%,污染物排放波动降低 40%。垃圾分类与焚烧处理的协同效应持续凸显,厨余垃圾单独处理后,生活垃圾焚烧热值从 800 大卡 / 千克提升至 1200 大卡 / 千克以上,发电效率显著提高;可回收物提前分拣则减少了焚烧过程中的有害物质产生,降低了设备损耗与处理成本。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支撑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十四五”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提升焚烧处理能力,绿色金融、税收优惠等政策向先进焚烧项目倾斜,推动行业淘汰低效产能,加速技术升级。
当前,垃圾焚烧行业仍面临部分项目技术水平不均、协同处置能力不足等挑战,但随着标准化建设推进、智能化技术普及与碳市场机制完善,这些问题正逐步破解。未来,垃圾焚烧将进一步向“高值化利用、低排放运行、全链条协同” 升级,通过与碳捕集、生物质协同焚烧等技术融合,持续提升减碳效能与资源回收价值。作为城市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垃圾焚烧正以 “变废为宝” 的实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