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碳交易已从单一配额交易工具,升级为“政策锚定 + 市场驱动 + 全链协同” 的双碳治理核心体系。作为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减排的关键机制,我国碳市场通过行业扩围、工具创新与金融赋能,正破解 “减排成本不均、生态价值难变现” 的痛点。2025 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其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超 60%,结合 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的持续扩容,碳交易正推动减排从 “政策约束” 向 “价值激励” 转型,成为衔接产业降碳、绿色金融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纽带。
市场体系升级:政策扩容与机制优化
碳市场的核心效能源于完善的制度设计,通过行业覆盖拓展与交易机制创新,构建“强制减排 + 自愿减排” 双轮驱动格局。
行业扩围夯实市场基础。2025 年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管理,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 1500 家,新增覆盖排放量约 3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此次扩围打破了此前仅覆盖发电行业的单一格局,通过 “激励先进、鞭策落后” 的配额分配机制,推动行业从 “高碳依赖” 向 “低碳竞争” 转型。配额分配采用 “2024 年等量分配、2025 年起强度控制” 的梯度设计,既保障企业适应期稳定,又逐步收紧减排约束,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CCER 机制补全价值闭环。作为碳市场的重要补充,CCER 市场重启后持续扩容,第五批方法学已拓展至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新领域,累计覆盖 8 类专业领域、4 种温室气体。新版方法学简化流程,部分项目免于额外性论证,同时覆盖维度从生产端向消费端延伸,填补了建筑、农业等领域减排凭证的空白。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 CCER 抵销不超过 5% 的清缴配额,既降低履约成本,又为林业碳汇、生物质利用等项目提供收益渠道。
价值转化:从企业履约到全链协同赋能
碳交易的深度价值,在于将“碳减排” 转化为可量化、可流通的经济资产,通过企业实践、金融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实现多维增值。
企业减排实现直接收益。碳市场让“减碳即增收” 成为现实,首钢迁钢通过转让 148.7 万吨 CCER,以 96 元 / 吨的均价获得 1.43 亿元收益,成为钢铁行业 CCER 重启后首单转出交易。在配额交易市场,2025 年 11 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中间价达 51.51 元 / 吨,CCER 中间价更高至 63.92 元 / 吨,激励企业加大节能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减排投入。高排放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配额盈余,低排放企业则可通过交易获得额外利润,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金融创新激活碳资产流动性。碳资产已成为新型融资抵押物,湘西州推出“湘林碳票质押贷款”,某企业以 3.98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凭证,成功获得 300 万元贷款,破解生态项目融资难题。绿色信贷、碳质押等工具加速落地,银行将碳资产状况与贷款利率挂钩,为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提供融资优惠,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
产业链协同拓展减排边界。碳交易正从企业个体履约延伸至全产业链协同,宝武集团与必和必拓完成行业首例价值链碳信用交易,将铁矿石采购、车轮制造全流程碳排放纳入核算,通过碳信用抵消剩余排放量,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这种模式推动减排责任在上下游企业间合理分配,形成“采购低碳原料 — 生产低碳产品 — 交易碳信用” 的全链协同格局。
当前,碳市场仍面临碳价波动、数据质量监管压力等挑战,但随着行业覆盖持续扩大、交易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问题正逐步破解。未来,碳交易将进一步与国际碳市场衔接,推动碳定价机制更加成熟,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价值变现的核心引擎,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