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绿色金融已不再是银行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 “必修课”。这片孕育着巨大潜力的价值高地,正成为银行战略转型的核心引擎 —— 绿色信贷不仅以低不良率的特质成为优质资产,更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动能。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在 2025 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披露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该行绿色融资余额逼近 2.5 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超 1 万亿元,不良率仅 0.57%。
深耕绿色领域更成为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核心路径。通过支持减排项目、赋能环保产业,银行既直接服务国家“双碳” 战略,更能依托 ESG 表现的提升塑造品牌公信力。如今,“绿色基因” 已深度融入行业顶层设计: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设立独立绿色金融部,构建全流程气候风险评估体系;工商银行则将绿色信贷增量、产品创新等指标纳入分行考核,以指挥棒效应引导资源倾斜。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生态
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为绿色金融发展筑牢根基。2025 年 10 月施行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 年版)》,首次统一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的支持标准,彻底解决过往 “各自为战” 的标准乱象,为银行精准发力提供明确指引。地方层面的创新实践更让政策落地见效:青岛建立生态环境、央行、金融监管等多部门 “四方联动” 机制,通过发布 149 亿元规模的绿色项目 “白名单”,实现资金与项目的精准对接。
市场层面已形成多层次发展格局。截至2024 年末,42 家 A 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 2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呈现 “大行稳底盘、股份行强突破、区域行创特色” 的特征。国有行仍是主力军:六大行合计余额超 21 万亿元,占比达 77.6%,其中工商银行以超 6 万亿元规模居首,相当于农业银行(4.97 万亿元)与中国银行(4.07 万亿元)的合计规模近七成。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上半年绿色贷款升至 1.08 万亿元,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共同占据股份行近 40% 的市场份额。
区域银行的差异化突围尤为亮眼。城商行中,江苏银行以3635 亿元领跑,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紧随其后;农商行里,沪农商行(843 亿元)、渝农商行(732 亿元)表现突出。增速榜上,中小银行更显爆发力:浙商银行 2024 年增速达 95.6%,重庆银行以 “碳账户 + 信贷” 模式实现 60.83% 增长,瑞丰银行更是创下 144.62% 的跨越式增幅。
多元工具破解绿色转型融资难题
绿色信贷的结构升级正在加速。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四大核心领域,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环境权益质押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建设银行湖州分行为纺织企业定制 “转型金融贷”,将贷款利率与碳强度目标直接挂钩,助力企业实现能耗降低 30%、废水减排 50% 的转型目标;渤海银行推出数据中心绿色算力贷款,通过 PUE 指标动态调整利率,开创数字基建绿色融资新模式。
信贷之外,多元化金融工具矩阵持续扩容:
绿色债券:2024 年境内贴标绿债发行破 4 万亿元,郑州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 20-50 亿元级绿债,为信贷提供稳定资金池;上饶银行更通过发行 40 亿元绿债,将资金精准注入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绿色理财:农银理财联合中信证券推出绿色信用债篮子,实现多只绿债“一键配置”;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的 ESG 理财产品,打通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参与绿色投资的通道。
碳金融:渤海银行、江苏银行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激活企业碳资产,交通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撬动超1.2 万亿元贷款;赣州银行创新 “碳转贷” 模式,使上堡梯田实现化肥用量减半、年减排 427 吨二氧化碳。
未来:生态价值转化与转型金融深化
绿色金融的边界正不断拓展。建设银行安吉支行推出的“VEP 气候贷”,将茶园 21 项气候指标转化为信用资产,利率直降 50 个基点,让茶农的 “靠天吃饭” 变为 “靠天融资”;赣州银行通过 “五步工作法” 为上犹茶园授信 2 亿元,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这些实践标志着绿色金融已从产业支持延伸至生态价值转化领域。
展望未来,转型金融将成为新战场。银行将重点服务高碳行业升级,通过ESG 挂钩贷款、转型基金等工具,助力传统产业低碳改造。同时,碳排放权、取水权等环境权益的质押融资模式将更趋成熟,而区域银行依托 “地缘优势 + 政策红利”,有望在循环经济、乡村绿色振兴等细分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在这场绿色变革中,银行既是推动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
(转自:21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