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消费者在点单时认真勾选‘无需吸管’,是想为减少塑料垃圾尽一份力;当收到商家无视备注依旧塞进的吸管,消耗的不仅是塑料,更是消费者对环保行动的信心。”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善水环保)执行副主任陈娟娟感慨道。
近段时间,善水环保发起“无吸管行动”,联合全国志愿者对众多现制饮品品牌展开测试,共回收13个城市的有效数据233条。陈娟娟表示,测试结果不容乐观:“超56%商家未落实‘无需吸管’需求,部分品牌甚至100%提供多余吸管。”
超56%订单被“强行塞管”,品牌差距悬殊
本次测试覆盖全国13个省市,包括重庆、南京、合肥、北京、武汉等城市,涉及咖啡、奶茶两大品类,涵盖头部连锁品牌与区域热门品牌共27个。从整体数据来看,现制饮品行业对“无需吸管”的环保需求响应度严重不足。
在233条有效测试数据中,仅102条订单实现“备注即无管”,占比43.77%;131条订单在明确备注后仍收到吸管,占比56.22%。“这意味着,消费者每发起两次‘无吸管’请求,就有超过1次会被商家无视,环保意愿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陈娟娟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测试中,不同品牌的环保行动力呈现“天壤之别”。
善水环保的志愿者根据有效数据量筛选出部分重点品牌,从符合需求订单率(符合“无需吸管”需求的订单占比)维度,划分出“表现优秀/良好”“有待提升”“严重滞后”3个梯队。
其中,6个品牌在有限的测试样本中,精准响应“无需吸管”需求,合规率达100%,表现优秀/良好。有8个品牌在收到订单“无需吸管”后仍提供吸管,消费者的环保需求被完全无视。
“无需吸管”难在哪?避免“惯性提供”
从测试结果来看,“无需吸管”看似简单的需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面临多重阻碍。结合志愿者反馈与行业现状,善水环保梳理出部分执行难点。
商家“惯性操作”,缺乏标准化流程。多数商家仍将“提供吸管”视为默认操作,未将“无需吸管”备注纳入出餐流程。在走访过程中,部分门店工作人员表示“不知道要看备注”“习惯了每单都放吸管”,这反映出品牌未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也未建立“备注核查”的标准化流程。
消费者需求被“轻视”,品牌“重宣传、轻执行”,环保沦为营销噱头。许多品牌在官网、社交媒体上宣传可持续发展、减少塑料使用,但实际执行中却“言行不一”。部分商家认为“一根吸管无关紧要”,忽视消费者的环保诉求。甚至有志愿者在备注后收到店员回复,仍旧提供吸管。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环保行动难以形成行业共识。
对此,善水环保发出呼吁:
现制饮品品牌应建立标准化流程,将“查看无需吸管备注”纳入出餐环节,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避免“惯性提供”。强化区域管理,针对合规率低的区域门店,加强监督与整改,确保环保政策全国统一落地。
同时,注重倾听消费者需求,可将“无吸管”需求纳入产品设计与服务流程,而非仅停留在宣传层面。并定期公布“无吸管订单占比”等环保数据,接受消费者与社会的监督。
“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无吸管行动’测试,定期更新品牌符合需求订单率排名,推动行业环保行动力提升。也欢迎更多消费者加入志愿者队伍,用实际行动为环保发声。”陈娟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