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碳交易作为市场化减排的核心工具,已从单一配额交易机制,升级为“强制市场 + 自愿市场 + 多元协同” 的复合型生态体系。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围与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我国碳交易正通过制度完善、领域拓展与技术赋能,破解 “减排成本不均、生态价值难量化、全民参与不足” 等痛点,成为衔接 “双碳” 目标、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纽带,推动减碳从 “政策驱动” 向 “市场内生” 转变。
制度迭代:构建多层次碳交易运行体系
我国碳交易制度通过“强制市场扩围 + 自愿市场升级” 的双轮驱动,逐步形成规则统一、衔接顺畅的运行框架,为减排价值变现提供坚实保障。
全国碳市场实现战略性扩围,强化重点行业减排约束。2021 年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后,2025 年正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管控,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跃升至 60% 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制度设计上,建立 “总量控制 + 有偿分配” 的配额管理机制,明确 2027 年前对碳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总量控制,逐步提高配额有偿分配比例,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倒逼企业减排。某钢铁企业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引入余热回收系统,年减排二氧化碳 80 万吨,多余配额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得收益超 5000 万元,有效弥补了减排投入成本。同时,市场监管体系持续强化,建立 “线上监测 + 线下核查” 的数据质量保障机制,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实时上传能耗数据,确保碳排放核算真实可信。
CCER 市场重启重构自愿减排生态,拓展减排场景边界。暂停 7 年后,CCER 市场于 2023 年重启,通过四批方法学扩容,覆盖领域从造林碳汇、可再生能源扩展至节能改造、甲烷回收、蓝碳等多元场景。2025 年发布的第四批方法学新增规模化猪场粪污沼气利用、滨海盐沼修复等领域,填补了农业甲烷减排与海洋碳汇的制度空白。制度创新方面,明确绿证与 CCER 二选一的衔接规则,避免重复核算,同时严格项目监测要求,如生物质发电项目需每秒上传数据、关键设备每年校准,确保减排量可信度。截至 2025 年 10 月,CCER 累计成交量突破 124 万吨,成交均价超 100 元 / 吨,待八大高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后,年需求潜力将达 3.5 亿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20 亿元。
协同赋能:激活全场景减碳内生动力
碳交易的深度价值在于打破“减排孤岛”,通过与产业转型、城乡发展、国际规则的协同联动,让减碳从 “企业责任” 转化为全社会共同收益。
产业与城乡协同实现减碳红利共享。在工业领域,碳交易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某水泥企业通过CCER 项目开发,将窑尾余热发电与碳捕集结合,年减排 15 万吨,碳交易收益反哺技术升级,形成 “减排 - 收益 -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在城乡层面,碳普惠机制让分散减碳行为实现价值变现,银川市创新推出酿酒葡萄园碳普惠项目,179 公顷葡萄园年碳汇量达 1000 吨,通过市场化交易为农户带来额外收益;农村清洁取暖、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减排量也纳入碳交易,同阳新村村民因使用空气源热泵取暖,两年累计获得碳收益 1.2 万元。这种 “城市减排需求 + 农村减排供给” 的联动模式,构建起城乡共赢的减碳格局。
国际规则衔接提升绿色竞争力。面对2026 年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我国碳交易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推动 CCER 纳入国际碳抵消体系,助力出海企业降低合规成本。某铝企通过参与碳交易完善碳足迹核算,其出口产品因碳排放数据可追溯、可核查,成功获得欧盟市场碳关税减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同时,碳交易与绿色金融深度绑定,银行将企业碳资产作为信贷抵押,绿色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为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形成 “碳资产 - 金融工具 - 减排投入” 的资金闭环。
当前,碳交易仍面临区域执行不平衡、中小企业参与门槛高、国际互认不足等挑战。但随着《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落地,到2030 年将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未来,碳交易将进一步向 “全行业覆盖、全场景渗透、全链条协同” 升级,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让每一份减排努力都能获得合理回报,为 “双碳” 目标实现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