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水治理已从单一污染源管控迈入“流域协同、城乡统筹、循环利用” 的系统治理新阶段。随着《“十四五” 水安全保障规划》深入实施,我国水治理正突破 “重工程、轻生态”“重末端、轻源头” 的传统局限,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革新的双轮驱动,构建 “水质改善、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 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实现从 “治污” 到 “兴水” 的价值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
技术创新:破解水治理的多维难题
智慧监测技术构建全链条管控网络,实现水治理精准化升级。传统水治理依赖人工监测,存在数据滞后、覆盖不足等问题,而智慧监测体系通过“空天地” 一体化技术实现全维度管控。在流域治理中,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形成立体网络,实时捕捉河流流量、污染物浓度、水生态状况等数据,某流域应用该系统后,水质异常响应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6 小时,污染源溯源效率提升 70%。污水处理领域,AI 智能调控技术实现工艺优化,北京某再生水厂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不同进水负荷下的处理工况,动态调整曝气强度与药剂投加量,COD 去除率稳定在 95% 以上,吨水处理能耗降低 18%。农村水治理则依托小型化、智能化设备,破解分散式污水治理难题,江苏某村庄采用 “物联网 + 生物膜处理” 技术,实现污水就地达标排放,运维成本较传统模式下降 40%。
多元处理技术突破资源循环瓶颈,推动水资源价值重构。污水处理不再局限于“达标排放”,而是向 “水资源再生 + 能源回收” 转型。在城镇领域,MBR(膜生物反应器)、臭氧催化氧化等深度处理技术广泛应用,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北京、深圳等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已超 50%,成为工业生产、城市绿化的 “第二水源”。某化工园区采用 “污水处理 - 中水回用 - 盐回收” 零排放工艺,年回收水资源 120 万吨、工业盐 3 万吨,实现水资源闭环利用。能源回收技术更实现 “变废为宝”,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将污泥转化为沼气发电,上海某污水厂年发电量达 1.2 亿度,满足厂区 70% 的用电需求;光伏曝气、水力发电等技术与污水处理设施融合,进一步降低能耗,推动污水厂向 “低碳能源站” 转型。水生态修复技术则聚焦河道、湖泊的生态功能恢复,采用生态浮岛、微生物激活、水生植物种植等组合方案,武汉某湖泊治理项目通过该技术,水体透明度从 0.5 米提升至 2.3 米,沉水植物覆盖率恢复至 60%,重现 “水清岸绿” 的生态景观。
治理升级:构建协同共生的水生态体系
流域协同治理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水生态整体改善。传统水治理存在“各自为战” 的困境,而流域统筹模式通过跨区域协作破解碎片化难题。长江经济带建立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11 省市共享水质监测数据,联合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船舶污染治理等行动,长江干流优良断面比例连续多年保持 100%。黄河流域创新 “生态补偿 + 水量调度” 模式,上游省份通过水源涵养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下游省份则保障用水需求,实现 “上下游共赢”,2024 年黄河流域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较 2020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智慧化调度更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受水区需水变化动态调整输水量,年节约水资源超 10 亿立方米,保障了北方 1.4 亿人的用水安全。
城乡统筹与机制创新激活治理动能,推动水治理可持续发展。农村水治理短板加速补齐,各地推广“集中处理 + 分散治理” 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管网延伸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周边村庄,同时在偏远地区建设小型化处理站,2024 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提升至 50% 以上。机制创新方面,水权交易市场逐步完善,浙江、宁夏等地开展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权交易,某企业通过购买水权实现产能扩张,同时激励节水企业获得经济收益,推动水资源高效配置。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在水治理领域广泛应用,某流域治理项目通过 “污水处理 + 文旅开发 + 产业升级” 的组合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项目周边土地增值超 20 亿元,带动当地居民增收。此外,公众参与机制不断健全,通过 “河长制”“湖长制” 压实各级责任,鼓励公众参与河道巡查、水质监督,形成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 的共治格局。
当前,水治理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治理水平偏低、技术成本偏高等挑战,但随着《水质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6—2030 年)》的推进与技术规模化应用,这些问题正逐步破解。未来,水治理将进一步向 “智慧化、资源化、生态化” 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实现 “水安全保障、水资源节约、水生态健康” 的多重目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