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1月3日,“光伏赋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主题交流会发布了《十亿千瓦,向光而行——2025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2024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1589万千瓦跃升至8.8亿千瓦,增长56倍,年均增速高达44%。《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光伏建设的重大成就,生动展示了从戈壁沙漠到城乡屋顶的光伏建设实践,梳理了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对全球气候行动的贡献,展望了中国光伏以“十亿千瓦”为起点,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的前景。
《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指导,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绿色江南共同编写。与会专家、企业代表及学者认为,这场由技术、政策与全民参与共同推动的可再生能源革命,不仅为中国实现最新提出的2035年风光总装机力争达到36亿千瓦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关键引领者和重要贡献者的作用。
超常规式发展:中国光伏装机与发电量双线激增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光伏产业实现惊人增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报告》显示,光伏发电装机量在全国电力总装机量中的占比从1.41%提升至26.48%。截至2025年7月,全国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标志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建设迈入新阶段。
光伏发电量同步呈指数级增长。2013年—2024年,光伏发电量从84亿千瓦时增至8390.4亿千瓦时,增长近100倍,占总发电量比例从0.2%跃升至8.3%。2024年,光伏发电量已可满足全国城镇居民全年生活用电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光伏新增装机持续超越火电。2025年1月—7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2.23亿千瓦,为同期火电新增装机量的5.3倍,表明中国电力系统正快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西集东散”格局:因地制宜的光伏发展路径
通过数据结合实景的可视化光伏地图,可以看到为适应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特点,中国形成了“西集东散”的总体光伏发展格局。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西部省区,依托沙漠、戈壁及荒漠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集中式光伏基地,成为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
中部和华南部分地区则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策略。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利用采煤沉陷区、石漠化山地、丘陵缓坡的低效利用地、鱼塘水面等,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则以分布式光伏为主,推动城乡能源结构优化。
东部沿海省份如山东、江苏、浙江,尽管土地资源紧张,但凭借制造业基础与电力负荷优势,将分布式光伏深度融入产业升级,打造“零碳园区”“绿色工厂”“光伏村落”,有效支撑了区域低碳转型。
《报告》以绿电大省青海、河南省兰考县“光伏革命”、山东省整县分布式光伏和江苏省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建设为案例,介绍了西、中、东部光伏的典型发展路径。
挑战与创新:构建可持续光伏生态系统
随着光伏装机规模迅速扩大,其波动性、电网消纳能力、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问题逐渐凸显。通过中央政策引导与地方技术实践,中国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努力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光伏发展体系。
针对部分项目违规占用耕地、林地、保护区、泄洪区等问题,自然资源部与水利部分别出台用地管理与防洪供水保护政策,明确光伏项目优先使用沙漠、戈壁等未利用地。国家林草局联合多部门实施《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计划至2030年新增光伏装机2.53亿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
“光伏+”复合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例如,大同和淮南分别利用采煤沉陷区山地和水面建设大面积集中式光伏;江苏盐城农光互补项目通过高支架设计与宽行距布局,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既保障农作物光照,又提升土地综合效益;贵州关岭县石漠化地区通过光伏建设替代薪柴消费,助力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广西 “渔光互补”项目光伏板下建立水产养殖基地,助力农民增加收入。
为应对弃光问题,国家大力推进电网调峰、跨区域互济与新型储能建设。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在西部光伏基地,“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将富余电力用于制氢,实现绿电就地转化与高效存储。
为规范分布式光伏管理,解决消纳难题,2025年1月修订发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强化全周期管理,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预警机制,并要求新建项目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农村地区通过“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动光伏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配套电网升级与市场秩序规范,保障农户权益与乡村能源普惠。《报告》介绍了山东省和浙江省提升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的多项举措。
全球贡献:中国方案推动能源公正转型
中国光伏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自身能源结构,更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2.78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61.5%,累计装机量超过全球第二至第三十一位国家之和。同年,中国光伏发电量占全球39.1%,新型储能新增规模接近全球第二至第十位国家总和的两倍。
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作,大幅降低了全球光伏应用成本。据《自然》期刊研究,2008年—2020年间,全球化的光伏组件市场为美国、德国等国的光伏安装节约了数百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在海外投资建设143座光伏电站,从组件产品出口迈向技术、资本与标准输出。2024年,中国出口的清洁能源装备每年助力海外减排二氧化碳达2.2亿吨。
多元共治共享:光伏全民普惠发展新路径
中国分布式光伏的蓬勃发展,正推动能源革命走向社会共治、全民共享。通过“每人一千瓦”等倡议,城乡家庭、工业园区、公共建筑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享绿电收益。
杭州市临安区把光伏建设提升到低碳发展、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部署和落实,探索出了“政府统筹、市场主导、专业引领、多元共治”的光伏开发模式,建立“谋—建—验—管”全过程管理机制,推进全区光伏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区累计完成并网光伏项目12000余个,总装机容量达到75.1万千瓦,装机容量较“十三五”末增长525.8%,成为杭州首个实现“每人一千瓦光伏”目标的区县。
近期兴起的RWA(现实世界资产)投融资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和IoT技术融合,将大批户用光伏项目的自身价值、运营、收益等数据打包存储在区块链上,形成投资者可以购买的数字通证,为光伏资产流动性提升与绿色投融资开辟了新路径。
为持续推进中国光伏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报告》也提出6项政策建议:一是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二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升级,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深度融合零碳园区与光伏建设;三是完善“光伏+”标准,布局循环经济,加强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四是优化分布式光伏市场,创新投融资工具;五是建设零碳供应链,推进行业深度脱碳;六是深化光伏国际合作,克服贸易保护主义,发挥光伏巨大减碳作用,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转自: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