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中国环保事业正经历从“被动治污” 到 “主动塑造” 的系统性变革,在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协同推进中,形成了 “质量改善与结构优化并重、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齐驱” 的宏观格局。2024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平均浓度降至 29.3 微克 / 立方米,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首次突破 90%,生态质量指数保持 “二类” 水平,这些数据印证着环保工作从 “单点突破” 向 “系统治理” 的深刻转型。当前,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中国环保已迈入以 “协同减污降碳、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 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系统性突破:环保治理的多维升级与成效彰显
污染防治攻坚向“提质增效” 深化,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经过多年攻坚,我国已逐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重心从 “消除重度污染” 转向 “精准管控细微污染”。大气治理领域,通过 “清洁取暖改造 + 重点行业超低排放” 双轮驱动,累计完成散煤治理 4100 万户,钢铁行业 80% 以上产能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PM2.5 浓度较 2020 年下降 18%,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 0.9% 的 “十四五” 以来最好水平。水环境治理构建起 “查测溯治” 全链条体系,36 万余个入河排污口得到整治,长江、黄河干流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质,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水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 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 45% 以上,“土净田洁” 的基础不断夯实。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能源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积极实践者,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超21.59 亿千瓦,占比达 59.2%,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是 2020 年的 3 倍以上,提前 6 年实现国际承诺目标。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降至 53.2%,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 28.6%,单位 GDP 能耗四年累计下降 11.6%,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 “中国样本”。产业领域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建成 6430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 20%,绿色工业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3,产业低碳化进程显著提速。
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形成合力。智慧环保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重塑了监管模式,从常州武进的“全域感知监测网络” 到全国性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查、AI 识别、大气走航监测等技术实现了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预警” 的转变,某区域通过智慧平台年解决监控问题超 1200 个,执法效率提升 40% 以上。制度层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 430 亿元,覆盖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健全,2024 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 36.6 万亿元,为环保项目提供了强劲资金支撑。“无废城市” 建设扩围至 “113+8” 个城市,23 个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启动,形成了 “标准引领、市场驱动、科技支撑” 的治理框架。
深层挑战与破局路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跨越
当前环保宏观形势仍面临结构性、根源性挑战,制约着可持续发展进程。区域与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汾渭平原等区域PM2.5 浓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岸海域劣四类水质面积占比 8.6%,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产业与能源结构转型任务艰巨,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尚未完全覆盖,煤炭消费占比仍超 50%,工业固废历年堆存量超 600 亿吨,资源化利用水平亟待提升。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存在短板,环保企业面临应收账款增长快、回款难等问题,CCUS 等低碳技术成本高、规模化应用不足,核心环保设备仍有进口依赖。
破解发展难题需要从“系统思维” 出发,构建 “技术 - 制度 - 市场” 协同发力的破局路径。在区域协同治理上,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推广 “生态补偿 + 跨区域帮扶” 模式,对汾渭平原等薄弱区域实施精准施策,同时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推动城镇污水治理设施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环境差距。在结构优化上,以 “十五五” 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快钢铁、焦化等行业产能置换与超低排放改造,扩大绿电在工业、建筑领域的应用规模,依托 “光伏 + 储能 + 环保设施” 模式降低治理能耗,实现 “治污与降碳” 协同增效。
技术创新与市场激活是突破瓶颈的核心抓手。应聚焦CCUS、新污染物降解、智慧监测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力度,培育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从 “末端治理” 向 “全过程减污降碳” 延伸。市场机制方面,需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完善 CCER 交易规则,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创新解决环保企业融资难题,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模式,实现 “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 的转化。同时强化公众参与,通过碳普惠政策、垃圾分类全覆盖等举措,让绿色低碳成为社会共识,形成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 的共治格局。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环保的转型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提供60% 的风电设备、70% 的光伏组件,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同时通过南南合作向 120 多个国家提供气候培训。面向未来,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6—2030 年)》的编制实施与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必将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迈出更大步伐,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更强劲的 “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