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公共充电容量超3亿千瓦、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目标。这场看似规模扩张的行动,实则精准靶向行业积弊,其价值远超数字增长本身——从大功率充电技术突破到城乡布局均衡化,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充电网络覆盖,一场覆盖全链条的产业升级行动正全面启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层动力。
当前我国充电设施存在结构性矛盾:城市核心区“一桩难求”与偏远地区“无桩可用”并存,老旧小区因电力容量不足难以扩容,农村地区因投资回报率低被资本忽视。方案明确将“网络布局均衡化”作为重点——“乡镇行政区至少1.4万个直流枪”“农村全覆盖”的目标,配合老旧小区“统建统服” 模式试点,正构建起“城市无死角、农村有保障”的立体网络。这种“补短板”思维直指充电网络“最后十公里”的痛点——既非简单堆量,亦非平均用力,而是通过精准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本质是把充电服务从“城市特权”变为“全民福利”。
方案特别强调“大功率充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这意味着产业将加速液冷超充、智能调度等技术的落地。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重构:超充设备制造、电网储能配套、电池热管理等环节将迎来技术升级浪潮,传统“低功率、高损耗”的充电模式将被颠覆。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迈入千万级规模,今年1月—9月销量占比达48.8%,但充电服务的“质效落差”愈加凸显。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公共充电设施(枪) 447.6万个,平均功率约为44.36千瓦的现状。目前,功率在60千瓦—120千瓦的充电桩充满一辆电动车需30分钟—60分钟,而350千瓦以上的超充桩可将时间压缩至10分钟以内。未来3年,全国城市将新增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高速路服务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功率升级与点位加密的双重发力,将彻底改写“车等桩”的被动局面。
此次方案的导向绝非简单的设施堆砌,而是贯穿“建—管—用—融”全链条的系统性革命。在建设端,方案将充电设施接入需求纳入配电网规划,通过台区增容、网架优化破解“装桩难”的供电瓶颈;在运营端,推动老旧设备改造、规范收费标准,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剑指小微运营商服务差、设备故障率高的行业沉疴。
车网互动(V2G)的规模化推广更具里程碑意义,将8000万辆电动汽车转化为分布式储能资源,既通过有序充电缓解电网负荷压力,又为车主创造“卖电收益”的新商业模式。这种“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的全路径协同,标志着充电产业从单一补能工具向能源互联网核心节点的跃迁。
充电服务能力的升级,正形成拉动经济的乘数效应。从消费端看,破解里程焦虑能够直接提振购买信心,而农村网络下沉与居住区设施完善,将释放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市场的消费潜力,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亿级规模铺路。从产业端看,3万家运营商构成的“头部引领、小微补充”格局,将在政策引导下加速技术迭代,带动大功率模块、智能运维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此次“三年倍增”计划不只是充电设施的规模扩容,更是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它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产业深层变革,既是对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焦虑”这一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更为新能源产业链跃迁、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筑牢战略支点,成为践行“双碳”目标的具象实践。当2800万个充电设施织就全国补能网络,当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支撑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绿色出行,我们看见的不只是单个产业的扩张,更是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的前瞻布局:通过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实现“车—桩—网”深度协同,最终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可落地的“中国方案”。
从“解决有无”到“追求卓越”,充电桩“三年倍增”计划以靶向施策破解民生痛点,更以基础设施迭代夯实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的根基。这场行动绝非简单的数量增长,既是充电设施的扩容之战,也是新能源产业生态的重构之战,更是国家能源结构优化的攻坚之役。当充电桩从城市配套升级为国家战略,其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以产业实践驱动能源转型,以坚定行动兑现“双碳”承诺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