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用AI技术识别卫星遥感图片,找出隐蔽地方的固废填埋场,将固废排查行动提升到了新的技术高度。10月26日,环保社会组织长沙市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主办召开了AI赋能、智守山河——遥感固废AI识别系统应用成果展示交流会。
来自湖南省人大、检察院、城管系统、生态环境部门、环保社会组织及科研院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如何助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向新台阶。
AI+遥感,6小时扫遍全省
在北京建筑大学移动地理空间大数据云服务创新团队的帮助下,长沙市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研发并推出这套遥感固废AI识别系统。
“该系统由遥感固废AI智能识别子系统与GIS防控态势感知子系统组成,遥感固废AI智能识别子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能够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智能解译,实现对垃圾堆点、渣土堆、尾矿库、填埋场、采挖点等五类固废的精准识别。系统依托超过1.3万个样本训练,识别准确率最高达99.99%,仅需6小时即可完成全省122个区县的重点区域扫描,极大地提升了排查效率。”北京建筑大学专家李琛介绍说。
系统排查完毕,仅仅是找出疑似点位,还需要技术校对、现场核准。长沙市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潘东海在汇报中透露,系统试运行以来,已联合志愿者完成实地核查疑似固废图斑2465个。系统配套的“守护山河”小程序,帮助长沙、株洲、益阳、常德、娄底、怀化、张家界等多地完成整改。
经过将识别提取和校对核准的信息导入GIS系统中,可实现对所识别固废地物的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如总固废点位数,持续监测点位数,已核实问题点位数,已处理、处理中与未处理点位数,处理完成率等统计数据,方便相关人员查询。
技术落地需各方协同推进
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于2025年联合启动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遏制非法转移倾倒态势。
某些企业和个人为牟取利益,选择在偏僻区域违规倾倒固体废物堆点。依靠传统监管模式逐一摸排查,效率较低,而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快速发现问题。
“使用AI识别模型+遥感的方式对固体废物污染进行快速、大范围、高效的识别成为了可能,可以极大地减轻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环境调查的负担,从‘找出问题’转变为投入更多精力‘解决问题’。”李琛说。
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并在湖南省非法倾倒固体废物专项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据常德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曙光环保的系统在常德试点期间协助清理2.6万余吨建筑垃圾,成效显著,并期待将此类高科技手段纳入常态化监管体系,实现“省人、省力、省钱”。
湖南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姚红表示,该系统的精准识别能力可与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形成互补,推动“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司法保障”三位一体协同治理。
需应用场景验证AI潜力
该系统为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探索了新路径。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主席何平建议,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支持技术推广,并呼吁与企业合作,构建可持续的服务模式。
尽管系统已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但在数据更新频率、复杂场景识别、人力核查跟进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比如,卫星遥感数据更新周期长、没有足够的人力开展快速现场核查、难以实现实时监控等。潘东海坦言,目前机构筹资困难、人力不足,制约了系统效能的充分发挥。下一步,曙光环保将联合在地组织、志愿者与司法机关,构建“遥感+AI+志愿者+律师”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推动固废治理从“发现”走向“解决”。
湖南省人大二级巡视员刘帅建议,实践中,一方面要厘清“执法监管”与“公益监督”的边界,避免社会组织“小马拉大车”;另一方面应推动系统运营机制创新,支持成立专业环保技术服务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环保工作要实现‘三个提高’:认识提高、效率提高、技术提高。只有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治理体系,才能打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