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林业碳汇作为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核心载体,正从传统生态保护领域的“附属价值”,升级为衔接 “双碳” 目标、乡村振兴与生态经济的 “战略资产”。2025 年以来,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地方创新实践密集落地,我国林业碳汇实现了 “标准体系从分散到统一、价值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产业形态从初级到进阶” 的关键跨越,逐步构建起 “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科技支撑、全民参与” 的发展新格局,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持续动能。
制度创新:构建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
标准体系的统一与完善,为林业碳汇发展筑牢“公信力基石”。此前,我国林业碳汇存在核算方法不统一、监测数据不精准、核查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碳汇资产的市场流通。2025 年 5 月,国家林草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2025 版)》,首次实现全国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标准的统一,明确了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技术路径 ——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地面样地监测的三维联动,实现碳储量动态跟踪,数据误差控制在 5% 以内。地方层面同步发力,西藏针对高原森林生态特性出台专项计量标准,解决了高海拔地区碳汇测算难题;浙江发布红树林碳汇核算地方标准,填补了滨海湿地碳汇计量空白。标准体系的完善,不仅确保了碳汇数据 “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更推动我国林业碳汇方法学逐步与国际接轨,为碳汇资产国际化流通奠定基础。
市场机制的创新与激活,破解了林业碳汇“价值变现难” 的痛点。全国碳市场的扩容为林业碳汇提供了核心需求场景,2025 年起,钢铁、水泥、铝冶炼等新增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履约范围,重点排放单位达 2096 家,林业碳汇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抵销比例从 5% 提升至 10%,年需求缺口预计达 3000 万吨。交易模式持续创新,全国碳市场正规划林业碳汇专项交易板块,推出协议转让、竞价交易、远期合约等多元交易方式,提升市场流动性。地方试点探索更具突破性,云南盈江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森林碳汇确权为 “数字碳票”,实现碳汇资产的数字化登记与流转,某林场 1000 亩森林的碳汇通过 “碳票” 交易,首年即获得收益 86 万元;福建三明创新 “碳汇 + 质押贷款” 模式,林农可凭碳汇收益权获得低息贷款,截至 2025 年三季度,当地已发放碳汇贷超 20 亿元,带动 1.2 万户林农增收。金融工具的深度介入,有效破解了林业碳汇项目 “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大” 的难题,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政策协同的强化与落地,形成林业碳汇发展的“合力效应”。国家层面构建了多部门联动的政策体系:林草部门负责碳汇资源培育与计量监测,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碳汇资产核证与市场监管,发改部门负责项目扶持与资金引导,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2025 年中央财政新增林业碳汇专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碳汇造林项目给予每亩 300 元的补助,重点向生态脆弱区、欠发达地区倾斜。地方政策更具针对性,浙江将林业碳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对碳汇收益突出的村集体给予专项奖励;内蒙古建立 “碳汇 + 生态补偿” 机制,鼓励东部盟市购买西部牧区草原碳汇,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政策协同机制的完善,打破了以往部门分割、政策碎片化的困境,为林业碳汇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实践升级:探索林业碳汇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
“碳汇 + 产业” 融合发展,拓展林业碳汇价值实现边界。传统林业碳汇多局限于单一碳汇交易,而当前正逐步与农业、文旅、新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 “生态 + 经济” 的复合价值体系。在农业领域,云南元谋县开创 “光伏 + 碳汇 + 农业” 模式,在光伏电站周边种植碳汇林,既实现了光伏发电的低碳属性抵消,又通过碳汇交易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3 家光伏企业购买 704.2 公顷新造林碳汇,带动村民增收 88.13 万元;在文旅领域,安徽宁国市储家滩景区将森林碳汇与生态旅游结合,游客可通过扫码购买 “碳汇体验包”,参与森林养护活动并获得碳汇抵消凭证,景区年碳汇收益突破 500 万元,旅游收入较去年增长 35%;在乡村振兴领域,江西赣州推行 “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 的碳汇发展模式,将分散的林地集中流转打造碳汇项目,某村通过碳汇交易年增收 23 万元,村集体用碳汇收益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实现 “生态得保护、集体得收益、农户得实惠” 的共赢。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拓展林业碳汇发展空间。国内层面,东西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速落地,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与内蒙古、甘肃等西部省份签订碳汇交易合作协议,东部企业优先购买西部碳汇资产,既帮助西部实现生态价值变现,又为东部企业提供低成本减排路径,2025 年东西部林业碳汇交易额已突破 50 亿元。国际层面,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林业碳汇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红树林碳汇培育、森林资源监测等合作项目,分享中国林业碳汇的技术与经验。同时,我国正推动本土林业碳汇方法学与 Verra、Gold Standard 等国际碳标准互认,探索林业碳汇纳入欧盟碳关税(CBAM)抵销机制的可行性,提升我国林业碳汇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赋能推动林业碳汇“精准化、高效化” 发展。碳汇培育技术持续突破,国家林草局研发的速生碳汇树种新品种,固碳效率较传统树种提升 30% 以上,在广西、福建等南方省份规模化种植,每亩林地年碳汇量从 1.5 吨提升至 2 吨;荒漠化地区采用 “灌木 + 草本” 混交造林技术,既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又提升了碳汇能力,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通过该技术,累计培育碳汇林 600 万亩,年固碳量达 120 万吨。监测与管理技术不断升级,无人机巡护、AI 智能识别系统广泛应用,可快速识别森林病虫害、火灾隐患,提升碳汇林管护效率;数字孪生技术在林业碳汇中的应用,实现了碳汇林生长状态、碳储量变化的动态模拟与预测,为碳汇项目管理与碳资产核算提供精准支撑。科技的深度赋能,让林业碳汇从 “粗放式培育” 向 “精细化管理” 转型,大幅提升了碳汇资产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我国林业碳汇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碳汇项目开发成本较高、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碳汇资产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区域还存在碳汇数据造假风险。但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持续激活、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这些问题正逐步破解。未来,林业碳汇将进一步发挥“生态固碳、经济增收、社会受益” 的多重价值,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支撑,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转自: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