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战略赋能:生物质产业的定位重构与路径升级
“十五五” 规划对生物质产业的赋能呈现三大显著特征。定位上,生物质利用被深度纳入 “新型能源体系”“生物制造”“农业农村现代化” 等核心战略,成为支撑 “双碳” 目标、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路径上,明确了生物制造、可再生能源替代等细分方向,推动产业从 “资源消耗型” 向 “价值创造型” 转型,破解长期以来附加值低的痛点。机制上,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等制度设计,针对性解决了原料收储、技术转化、市场激励等产业瓶颈。
政策协同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指引。结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配套政策,生物质领域形成了明确的发展目标:2030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 15 亿吨标煤以上,秸秆产业化利用率提升至 60%,培育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企业 100 家。多重政策加持下,预计 2026-2030 年生物质产业年均增速将保持 15% 以上,2030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5000 亿元。
三大核心方向:生物质产业的实践突破与价值释放
生物制造成为高值化利用的核心引擎。规划将生物制造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推动生物质从传统能源化利用向材料化、化工化转型。原料端依托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推进秸秆、农林废弃物等非粮生物质规模化收储,安徽通过“村级收储点 + 县域集散中心” 模式,已将秸秆收集率提升至 50% 以上。技术端聚焦纤维素 / 木质素绿色分离、生物基化合物合成等攻关方向,相关技术成本较 2020 年下降 42%。产品端重点发展聚乳酸(PLA)、生物基聚酰胺等高端产品,凯赛生物的生物质基聚酰胺已实现量产,较传统尼龙碳排放降低 50% 以上,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壳体等场景,亩均收益可达传统能源化利用的 3-5 倍。
能源替代开辟多元化应用场景。围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生物质能源利用突破传统集中式发电格局,形成“分布式布局、多品类供给” 特征。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加速推进,目标 2030 年产量突破 100 亿立方米,长三角部分项目已接入城市燃气管网,应急状态可满足区域 5% 用气需求。县域热电联产在黑龙江、安徽等农业大省规模化试点,构建 “秸秆收集 — 压块成型 — 集中供热” 体系,单县级项目年处理秸秆超 10 万吨,冬季燃煤替代率达 60% 以上。交通领域推广生物柴油、生物航煤,要求 2030 年先进生物燃料在交通燃料中占比不低于 3.5%,河南、山东等地已布局年产 30 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
农业循环构建资源化利用新生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生物质利用从企业行为升级为国家战略导向的产业生态。收储运体系标准化建设加速,安徽已建成200 多个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目标 2030 年实现 “县域全覆盖、成本可控制”,原料收集成本较 2024 年下降 18%。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黑龙江某热电联产项目通过 “农户秸秆入股 + 保底分红 + 利润返还” 模式,带动 300 余名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 2 万元以上。碳汇价值实现机制逐步落地,皖南地区试点建立秸秆利用碳减排核算方法学,每吨秸秆碳汇收益达 20-30 元,推动生物质资源生态价值变现。
展望未来五年,生物质产业迎来三大机遇窗口:生物制造高端产品打开千亿级市场,能源替代场景规模化扩张,农业生物质碳汇等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同时,产业仍需破解纤维素高效转化、跨区域原料调度、产品标准化等挑战。随着技术创新加速和市场机制完善,生物质产业将成为连接“双碳目标”“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培育” 的关键纽带,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转自:碳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