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在长江、乌江交汇处的重庆市涪陵区白涛工业园内,一片繁忙景象,随着工业园燃机热电联产项目的顺利完成调试;嘉陵江畔,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两江分院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也即将完工,也标志着重庆的清洁能源利用得到明显提升。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建设、从助力园区低碳发展到为绿色产业集聚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电力保障体系,将低碳发展共识扎实落到一园一企一区,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清洁动力。
能源结构优化:“以气代煤”到清洁能源消纳
“零碳发展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政企协同、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2025年3月,第三届全国低碳园区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应用论坛上,能源转型的核心路径成为一大热点。

图为清洁能源正助力重庆绿色低碳发展。余常海摄
作为重庆地方电网经营主体,重庆三峡水利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水利)以“以气降碳”为突破口,通过搭建综合能源降低企业能耗需求,助力重庆低碳发展。
2020年,重庆市煤矿产业开启优化,借此契机,三峡水利全力推进重庆永川港桥工业园、涪陵白涛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预计年节省标准煤约300万吨,实现碳减排超过50%。
在清洁能源消纳领域,三峡水利率先实现重庆首笔“绿电”交易,且在首批交易中占据最大成交电量份额,为川渝、长三角和大湾区等区域用户提供稳定绿色电力供给。同时协同三峡集团风电、光伏产业优势,发挥“源网荷储协同”独特优势,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消纳和在终端用能占比的持续提升。
园区能效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的降碳增效密码
在重庆市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园,采用冷热电三联供方式分布式能源站正在加紧建设,项目投运后将为赣锋锂电提供高效能源支撑。而在万州经开区九龙园,总投资16.01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一期二期)创下国内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最短、背压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等多项纪录,为年产760万吨特铝新材料项目及周边用户稳定供能,显著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从工业园区到公共建筑,三峡水利的综合能源服务持续延伸。2023年建成的两江协同创新区分布式能源站,为40万平米公共建筑提供精准冷热能源;2026年即将投产的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两江分院项目可实现电力自发自用的同时为医院供冷、供热;长安福特二三工厂10.062兆瓦/20.124兆瓦时储能项目,作为两江新区最大单体用户侧储能项目,每年可削减高峰电量1000万千瓦时,助力企业年降本约8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创新开发的“城市综合能源管家+碳管家”、虚拟电厂、碳足迹、规模化碳资产管理等模式正逐步复制推广至重庆各区县,为地方节能降碳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方案。
产业生态构建:从电价洼地到绿色集群的协同发展
“让每一度电都找到它的环境价值。“这既是三峡水利的绿色发展理念,也是重庆绿色低碳发展的追求。依托聚龙电网、乌江电力的电价优势,三峡水利将工业用户平均用电成本长期控制在0.5元/千瓦时以内,累计为地方企业节约电力成本超40亿元,服务的400余家大工业用户年产值达800亿元,形成“低成本用能-产业集聚-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预计“十五五”服务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筑巢引凤。
在产业培育方面,三峡水利的绿色赋能效应持续显现。与秀山县共建的“乌江实业产业园”,成功引入深圳鑫茂、重庆东星等新能源锂电负极材料企业,30亿元规划投资正加速转化为绿色产能;助力秀山县锰企转型的嘉源矿业、三润矿业等项目,以10亿元投资推动传统矿业绿色升级;黔江区成渝共建晶硅光伏产业链项目及东方希望玻纤纱生产基地项目,更以合计90亿元的投资规模,夯实重庆绿色制造产业根基。
在绿色交通领域,三峡水利在重庆累计运营动力电池53套,投运充电站1座,重点服务涪陵攀华港短驳运输场景、博赛矿业万州氧化铝矿渣运输场景的电动重卡电池和补能需求,将绿色交通和清洁电力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绿色交通示范标杆。
从能源结构转型到产业生态构建,从园区能效提升到交通领域创新,如今,重庆以清洁能源为重要抓手,全方位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通过整合多元低碳资源,持续完善环境友好的产业生态圈,为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