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江苏省分布式光伏近年来发展迅猛,苏州的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位居全省第一。日前,环保机构自然田发布了《长三角典型城市分布式光伏应用报告——苏州样本:高消纳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突围》(以下简称《报告》)。
在分布式光伏以及户用光伏的增速都有所放缓,上网售电的收益出现下跌背景下,《报告》以工业强市苏州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9个案例和多方访谈,深入分析其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经验与挑战,总结出可持续、可复制的发展路径,对于其他地区扩大分布式光伏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高消纳”是市场化模式核心
在三洋能源(苏州)有限公司,屋顶光伏板在盛夏艳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正在不间断地将太阳能转化生成“绿电”。
苏州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已形成“高消纳+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由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免费提供或出租屋顶,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能源审计、融资、设备采购及维护等全流程服务,并为企业提供折扣电价。企业只需关心电价折扣是否够大够大、发电是否够稳;节能服务公司由此得到应回收的投资和合理的利润。
光伏所生产的清洁电能否高效地并网、消纳,可以说是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自然田项目主管马诗雨告诉中环报记者,苏州成功的关键在于锁定日间用电量大且稳定的工商业屋顶,如工厂、物流园,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低于电网的电价,实现80%以上的高比例就地消纳,内部收益率(IRR)约为8%。
“80%的消纳率是分布式光伏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关键阈值。这种基于‘电价差’的商业模式,形成了‘企业降本—投资方盈利—项目持续’的良性循环,可帮助企业摆脱补贴依赖,是后补贴时代最根本的市场驱动力。”马诗雨说。
场景创新为发展注入了活力
苏州经济发达,用电需求量大,土地资源相对紧张,难以找到大片适宜的土地用于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苏州以分布式光伏为突破口,其中屋顶分布式光伏是发展的重点。将全市纳入屋顶光伏建设范围,并在确保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宜建尽建”。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光伏应用场景,探索BIPV、光伏声屏障、光储充、光伏步道等多元化应用,提升了环境、社会和经济价值,为行业拓展了新空间。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是省首个零碳智慧乡村。蒋巷村分布式光伏项目星罗棋布于村内的各个角落:养老院、村史馆、游客中心等多个建筑屋顶,“光伏树”“光伏长廊”“光伏步道”等新颖的光伏形式得到良好体现。村委会停车场车棚上设置有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能满足多辆公交车同时充电和余电上网。一位村民说:“路灯亮堂、充电桩便捷、养老院电费便宜,大家都说好。”
“在碳排放双控、绿色能源消费、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分布式光伏将与更多场景融合,实现与用户的良性链接,适应可再生能源进入电力市场的要求,破解消纳难题,促进绿色能源的消费。”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委会秘书长王卫权说。
制度成本的降低同样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苏州分布式光伏并网总容量已突破5000MW。在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增长的同时,光伏产业也迅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苏州拥有光伏相关企业243家,其中规上企业16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0.47亿元,已形成了覆盖光伏产业上中下游及配套设备的全产业链条。这种技术不断升级、就近发展的模式,极大地降低光伏产业制作成本。
同时,政策也为苏州光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苏州市通过容缺审批、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压缩开发周期,降低不确定性。如吴江采用容缺审批机制,允许在缺少部分前置条件的情况下,先行启动光伏项目的备案和建设工作。对于那些因历史原因缺 乏完整产权证明的建筑,也通过政府协调,提供了特殊的解决方案。
据估算,每提前1个月并网,1MW项目可避免约3万元的潜在收入流失。这种效率提升是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直接体现,对吸引社会资本、加速项目落地至关重要。
自然田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省级层面明令禁止,但部分基层仍存在变相的“注册地限制”要求,如要求项目公司在当地注册。企业为满足要求不得不设立多个本地实体,徒增工商、税务、审计等合规成本。“这类基于地方利益考虑的隐性壁垒增加了企业的非技术性负担和市场分割,降低了整体效率,与国家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方向不符。”马诗雨说。
《报告》建议,明确禁止市、县、镇各级政府再设注册地限制,由省级发改部门牵头,建立并维护一份已备案企业的白名单,如某光伏企业在白名单内,即可在全省范围内自由开展业务,无需重复注册。
发挥国有资本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苏州经验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挑战,县域级的装机容量、并网空间、补贴发放等关键数据未公开,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风险。”马诗雨说。
《报告》建议,每季度定期公布县域内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装机容量、并网剩余容量、发电量等数据。这一举措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区域数据,便于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从而为项目融资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配套出台专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保险等资金优先投向高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让分布式光伏成为优质资产。
近几年,众多央国企纷纷进军光伏行业,这一趋势无疑为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有企业凭借其高信用等级,能够获得低成本资金。比如,项目组调研的一家投资方,通过“主体信用+项目组合”的模式,打包多个项目获得了大额银行授信,简化了融资流程,缓解了分布式项目单体规模小、评估复杂的“融资难”问题,为民企难以覆盖的项目打开了通道。
目前,苏州分布式光伏高度集中于优质工商业屋顶,对潜力巨大的屋顶户用和公共建筑项目严重滞后,如政府大楼、学校屋顶。原因是这些项目产权分散、消纳水平比不上工商业,内部收益率不高,仅约4%,很多投资方并不愿意投资。
“国有企业可将‘履行社会责任’‘打造绿色示范’纳入考量,主动投资这部分低收益的公共机构项目,弥补了市场机制在低收益项目开发上的不足,避免资源闲置,同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马诗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