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污水治理正从“末端净化” 向 “资源循环 + 低碳运营” 的综合模式跨越。2025 年《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落地后,再生水利用、污泥资源化、能源自给等创新实践密集涌现,全国已建成 42 座绿色低碳标杆厂,推动行业实现 “治污” 与 “创值” 的双重突破,重塑水环境治理的生态逻辑。
技术革新:从单一净化到碳能协同
低碳工艺重构污水处理能效逻辑。北控水务研发的BE-Fenton 高级氧化工艺包实现关键突破,通过精确加药控制系统与催化剂改良,将难降解 COD 去除率提升至 60%,运行成本较传统技术降低 50%,枣庄某污水厂应用后年削减污染物 2610 吨。能源自给技术更成行业标配:郑州新区污水厂搭建 19.5 兆瓦光伏源网荷储系统,年发电 2145 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3 万吨,能源自给率提升至 75%;北京碧水再生水厂采用分布式下沉生态系统,通过工艺余热回收与光伏互补,实现处理过程 “近零碳”,年再生水利用达 100%。
资源化技术打开价值转化通道。污泥处置突破“填埋依赖”,2025 年全国污泥资源化利用率已达 68%,市场规模超 500 亿元。东部某污水厂采用 “厌氧消化 + 热干化” 技术,将污泥转化为沼气发电,吨污泥产电达 80 度,同时回收磷资源制备肥料,实现 “污染物 - 能源 - 原料” 的闭环。再生水利用场景持续扩容,银川第一再生水厂将处理后污水用于公园绿化、工业生产,配套建成 80% 开放空间的生态公园,实现 “治水与惠民” 共生。
实践升级:政策驱动下的场景落地
政策与市场形成协同推进合力。国家明确2025 年地级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需达 25%,财政补贴向低碳工艺倾斜,北京、贵州等地将再生水纳入城市供水体系考核。地方创新案例各具特色:贵阳南明河项目针对喀斯特地貌,建设 4 座地埋式再生水厂,将污水转化为河道生态补水,构建 “厂网河一体” 治理模式;绵阳塔子坝水厂通过物联网与智能曝气系统,使设备程控率从 54% 升至 86%,夜间应急次数减少 95%。
产业形态向“资源中心” 转型。北控水务近 50 家水厂布局光伏发电,总装机超 160 兆瓦,探索 “污水厂 + 光伏 + 储能” 的综合能源模式;上海、深圳试点再生水市场化交易,工业企业购买再生水可享受碳减排核算优惠,某电子园区年节省水费 1200 万元。污泥资源化更催生千亿市场,热解气化、磷回收等技术加速产业化,东部某混合所有制水厂通过技术升级,产能利用率从 65% 跃升至 92%。
当前污水治理仍面临区域技术落差、资源化成本偏高等挑战,但随着光伏融合、数字调控等技术成本下降,以及“双碳” 政策持续加码,行业将加速迈向 “资源循环型” 发展。这种转型不仅破解了传统治污的能耗困境,更让污水厂从 “环境设施” 升级为 “城市第二水源 + 低碳能源站”,为全球水环境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