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2025 年 10 月,2025 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一场汇聚全球 1000 余家风能企业代表的盛会,正式发布《风能北京宣言 2.0》。这份文件不仅为 “十五五” 期间中国风电发展划定了清晰路线,更让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蓝图变得具体可感。
1. 当前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领跑全球
作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排头兵”,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 2025 年 9 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突破 5.8 亿千瓦,同比增长 21.3%,这一规模已实现连续 15 年位居世界第一。
从更广阔的维度看,中国风电与光伏发电的总装机量已突破17 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量的近一半;而新增装机量更是占据全球六成份额。过去十年间,中国风电及光伏发电的年新增装机规模逐步跨越 1 亿、2 亿、3 亿千瓦关口,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风电新目标:中长期规划再升级
《风能北京宣言2.0》为中国风电产业设定了阶梯式的中长期目标,较 2020 年发布的初代《风能北京宣言》有显著提升。
到2030 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需达到 13 亿千瓦;
到2035 年,累计装机容量不少于 20 亿千瓦;
到2060 年,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 50 亿千瓦。
对比初代宣言中“2060 年风电装机至少 30 亿千瓦” 的目标,此次新增的 20 亿千瓦增量,直观体现了中国风电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与此同时,“十五五” 期间的年度目标也已明确:风电年新增装机量不低于 1.2 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量需达到 1500 万千瓦以上。
3. 政策支撑:三大方向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持续“保驾护航”。2025 年 9 月,中国公布新一届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 2035 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需达到 2020 年的 6 倍以上,力争突破 36 亿千瓦。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面绿色转型的‘牛鼻子’”,并指出 “十五五” 期间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力度,加快西北风电光伏基地、西南水电基地、海上风电项目及沿海核电项目建设;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促使煤电从“基础保障性电源” 向 “支撑调节性电源” 转变;
加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确保绿色电力“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4. 技术创新:三大企业引领行业突破
在2025 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来自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风电全产业链的技术成果,大功率、智能化、场景化成核心竞争力方向,多家中国企业推出重磅产品。
明阳智能:推出全球首款50MW 风电机组,直接将全球最大风电机组的容量提升近一倍;
金风科技:研发具备“经理人” 思维的交易型风机,打破 “有风就发电” 的被动模式,可根据电价波动灵活调整发电策略;
远景能源:发布全球首个伽利略AI 风储一体机,将风机、储能设备与 AI 能源大模型深度融合,开启新能源领域 “物理人工智能” 新时代。
5. 发展路径:多元化融合成新趋势
对于“十五五” 风电发展路径,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明确了三大方向:
科学编制“十五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进度;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发展,加速出台深远海海上风电相关规划文件与管理办法;
重视风电集成化融合发展,推进风电与多种能源协同、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创新,同时推动风电制氢商业化突破,探索风电与海洋牧场、海水淡化的融合模式。
6. 全球合作:中国风电迈向 “标准输出” 新阶段
中国风电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稳步扩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持续提升。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董事长陈棋在风能大会圆桌对话中提到,当前中国风电装机量已占全球总量的45.8%,风电整机企业包揽全球前四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 85%。
从“技术输出” 到 “标准输出、模式输出”,中国风电正加速升级。陈棋认为,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机遇,中国风电产业需从三方面深化国际协作:
推动技术融合创新,重点攻克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
促进标准国际互认,打破跨国合作的技术壁垒;
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中欧绿色供应链合作。
数据显示,中国已与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仅过去一年,中国生产的风电光伏产品就为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6.5 亿吨。
从西北戈壁的风电基地,到东海之滨的海上风场,再到深远海域的新能源项目,风电机组正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落地。“十五五” 期间,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成本持续下降,绿色电力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 “主力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的绿色动力。
(转自:君善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