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节能降碳已从单一环保任务升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落地以来,我国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赋能与政策精准引导,实现了从 “被动减排” 到 “主动寻绿” 的转型,在能源结构、工业效能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效,为 “双碳” 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结构优化:多领域协同降碳的系统性突破
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成为增长主力。截至2025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 60% 左右,近十年风光发电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形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预计达到 20%,发电量占比将达 39%,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装机分别突破 6200 万千瓦、4000 万千瓦,能源供给结构实现根本性重塑。
重点行业的低碳改造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减排成效突出。钢铁行业通过产能调控与技术升级,2024-2025 年累计形成节能量约 2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超 5300 万吨,电炉钢占比力争提升至 15%。福建龙钢投入 30 亿元布局减排项目,通过光伏、余热发电等系统年发电 12 亿度,相当于减排 120 万吨二氧化碳。建材行业同步发力,泰山石膏借助数字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磷石膏 100% 替代天然石膏,年降碳 1.6 万吨。区域层面,龙岩市单位 GDP 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9.6%,84 家企业跻身省级以上绿色示范单位,形成产业集群式降碳效应。
建筑与交通领域的协同减排加速落地。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5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较 2023 年增长 2 亿平方米以上。交通领域推进装备电动化与结构优化,2025 年底铁路货运量较 2020 年增长 1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 5%,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进程持续提速。
创新驱动:技术与政策的双向赋能实践
数字技术与节能装备的融合应用激活降碳新潜力。泰山石膏打造的数字能碳管理平台,通过四级能耗架构实现“从面到点” 精准管控,结合 AI 算法优化设备运行,节能效率达 8%。紫金铜业升级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年回收能源相当于 2.2 万吨标煤,节约成本 3000 多万元。工业互联网与智能调控技术的普及,使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平均提升 15% 以上,推动节能从 “粗放管理” 向 “精准核算” 转型。
政策与市场协同机制破解转型难题。国家层面通过专项行动明确分行业目标,将能耗强度指标纳入地方绩效考评,对高耗能项目实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约束。资金支持精准发力,龙岩市兑现省级节能降碳专项资金360 万元,金融机构创新 “碳强度挂钩贷款”“光伏贷” 等产品,为企业转型注入金融活水。全国碳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联动,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清缴完成率接近 100%,价格信号引导作用显著增强。
从能源结构到产业形态,我国节能降碳已形成“政策引导 - 技术突破 - 市场激活” 的良性循环。尽管部分高耗能行业转型仍面临成本压力,但随着非化石能源比重持续提升与数字技术深度渗透,节能降碳将进一步释放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 “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