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碳交易作为市场化降碳的核心工具,已形成“强制约束 + 自愿参与” 的双市场体系。2025 年《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出台后,我国碳交易在覆盖范围、产品创新与机制衔接上实现关键突破,成为推动 “双碳” 目标的重要支撑,其形式演进彰显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的双重价值。
双市场协同:强制与自愿的互补架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市场)构成减排核心约束。自2021 年启动以来,该市场已从发电行业扩容至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领域,覆盖全国 60% 以上碳排放量,2096 家重点排放单位 2024 年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 100%。交易以配额为核心,采用 “免费分配为主、有偿分配为辅” 的模式,截至 2025 年 8 月累计成交 6.8 亿吨,成交额达 474.1 亿元,价格信号对企业减排决策的引导作用逐步显现。生态环境部正推动建立配额总量动态调整机制,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行业与气体种类覆盖,2027 年目标实现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覆盖。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 市场)形成重要补充。2024 年重启并于 2025 年 3 月实现首批 948 万吨 CCER 签发交易,标志着自愿市场进入实质运营阶段。其交易标的涵盖海上风电、光热发电、造林碳汇等领域,方法学体系持续扩容,已新增公路隧道节能、煤矿瓦斯利用等类别。截至 2025 年 8 月,CCER 累计成交 249 万吨,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与强制市场衔接,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 CCER 抵销部分履约责任,形成 “强制减排倒逼 + 自愿行动激励” 的良性循环。
形式创新:市场活力与实践深化的突破
碳金融产品丰富拓展交易维度。政策明确支持开发碳质押、碳回购等金融工具,银行等机构已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企业可通过碳资产变现获得减排资金。广州期货交易所正稳慎推进碳衍生品研发,探索通过期货工具帮助企业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目前碳质押等业务已形成规模化试点。交易主体也在扩容,除控排企业外,金融机构逐步入场,自愿市场更计划适时引入自然人参与,进一步激活市场流动性。
地方特色实践创新交易场景。湖北恩施打造“鄂西林碳” 模式,将 23.8 万吨森林碳汇通过 “碳汇量 + 硒产品 + 旅游服务” 复合模式交易,线上 “碳汇超市” 支持 “按克认购”,游客凭认购凭证可享受消费优惠,形成生态价值闭环。这种 “碳票 + 产业” 的创新形式,破解了生态产品变现难题,预计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 10 亿元。此外,地方试点市场在碳金融创新、监管手段优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市场建设积累经验。
我国碳交易形式正从单一配额交易向“多元产品 + 场景融合” 演进,双市场协同机制不断完善。随着 2030 年 “规则健全、价格合理” 的碳定价机制目标推进,碳交易将进一步衔接国际标准,在引导产业低碳转型、激发社会减排活力中发挥更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