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我国年产生大宗工业固废超30 亿吨,涵盖钢渣、粉煤灰、煤矸石等 19 类,其处理已从 “消纳存量” 的环保任务升级为 “资源增值” 的产业命题。2025 年以来,随着碳化法、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突破与工信部专项政策落地,固废处理正形成 “技术攻坚 + 政策驱动 + 市场循环” 的全新格局,推动钢铁、电力等行业实现 “减废降碳” 协同增效。
技术革新:从末端处置到全链条资源化的突破
传统处理方法的迭代升级筑牢规模化消纳基础。堆存填埋等末端处置占比已从2015 年的 45% 降至 2025 年的 18%,取而代之的是 “分级利用 + 生态适配” 的优化路径。煤矸石处理形成 “发电 - 充填 - 复垦” 闭环:山西大同煤矿采用 “低热值发电 + 灰渣充填采空区” 模式,年消纳煤矸石 1200 万吨,发电余温还可供应周边社区供暖,吨矸石综合收益提升至 80 元;粉煤灰则突破 “低端建材” 局限,内蒙古蒙西集团通过气流分选技术提取超细硅灰,纯度达 95% 以上,用于高端混凝土掺合料后,产品售价较普通建材提高 3 倍。
协同处置技术实现“以废治废” 的生态价值跃升。包钢集团 2025 年投产的碳化法钢渣处理项目堪称标杆,其核心工艺在弱酸、中低压环境下,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低浓度二氧化碳与钢渣反应,无需高温高压即可生产高纯碳酸钙与含铁料。该技术实现三重突破:能耗较传统水淬法降低 60%,每处理 1 吨钢渣可固定 1.12 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 101 棵树),副产品含铁料直接回炉炼钢,形成 “固废 - 废气 - 资源” 的循环闭环。类似技术在化工领域同步落地,江苏某石化企业采用 “废盐 - 烟气脱硫” 协同工艺,将含盐危废转化为脱硫剂,年减少固废填埋量 3 万吨,脱硫成本降低 40%。
高值化利用打开产业升级新空间。在工信部2025 年《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引导下,复杂固废的有价组分提取技术加速产业化:赤泥领域,山东铝业通过 “酸溶 - 萃取” 工艺回收钪、钛等稀有金属,吨赤泥附加值从不足 10 元提升至 500 元以上;磷石膏则突破 “堆存诅咒”,贵州磷化集团开发的 α 高强石膏粉技术,将磷石膏转化为牙科模具材料,产品毛利率超 60%,年消纳磷石膏 200 万吨。智能化技术进一步赋能效率提升,河北唐山钢铁厂采用 AI 视觉分选系统,钢渣中废钢回收率从人工分选的 75% 提高至 92%,年增收超千万元。
政策与实践:从标准约束到市场激活的保障体系
制度保障构建全流程管理框架。国家层面形成“减量优先 + 分类利用” 的政策体系:2025 年工信部专项目录明确将钢渣碳化、赤泥提钪等技术列为重点推荐方向,要求同类技术指标较 2023 年版提升 15% 以上;生态环境部则建立 “固废产生 - 处置 - 利用” 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通过电子台账与卫星监测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地方标准同步细化:山西出台《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规范》,明确不同采空区的充填参数;贵州实施磷石膏 “以渣定产” 政策,将固废利用率与产能审批直接挂钩,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市场机制与金融工具破解落地难题。“谁产生谁付费” 的原则逐步落地,钢铁企业固废处理成本已纳入生产成本核算,倒逼企业加大资源化投入。交易模式创新激活价值流通:内蒙古试点 “固废资源权交易”,某电厂将粉煤灰处置权挂牌交易,吸引建材企业竞价获取,年降低处置成本 300 万元;金融创新更精准赋能,兴业银行推出 “固废贷”,以企业未来资源化收益为质押,包钢碳化项目借此获得 2 亿元低息贷款,还款周期延长至 8 年。
地方试点形成特色化推广路径。资源型省份侧重“大宗消纳 + 产业联动”:山西朔州建设全国首个煤基固废综合利用基地,集聚 23 家企业形成 “煤矸石发电 - 粉煤灰制砖 - 废渣充填” 产业链,年处理固废超 3000 万吨,带动就业 5000 人。化工大省聚焦 “危险固废无害化”:江苏南通打造 “固废协同处置园区”,集中处理化工废盐、磷石膏等复杂固废,通过跨企业物料交换实现 “一废多用”。生态脆弱区探索 “固废 - 生态修复” 结合:甘肃白银利用冶炼渣制备生态修复基质,治理矿山塌陷区 1.2 万亩,使植被覆盖率从 15% 提升至 60%。
当前固废处理仍面临挑战:复杂固废处理成本高、跨区域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部分技术产业化率不足20%。但随着技术迭代降本、政策精准发力与市场活力激活,大宗工业固废必将从 “环境负担” 彻底转变为 “资源富矿”,为制造业绿色转型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