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林业碳汇作为生态系统固碳的核心载体,正从生态保护的“附属价值” 升级为双碳战略的 “核心资产”。2025 年以来,国家顶层设计加速落地与地方创新案例密集涌现,推动林业碳汇实现 “标准统一化、交易市场化、应用多元化” 的关键跨越,其在碳市场中的权重与生态价值转化效能显著提升。
制度体系:从标准构建到市场融入的系统性突破
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逐步成型,为碳汇交易奠定公信力基础。2025 年 5 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覆盖森林、草原、湿地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在此框架下,地方标准与国家规范形成互补:西藏发布《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等两项地方标准,解决高原地区碳汇测算难题;国家层面则推动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与地面监测联动,实现碳储量动态跟踪,第三方核查机制的引入更确保数据 “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标准互通的突破尤为关键,我国正推动本土方法学与 Verra 等国际标准互认,探索与欧盟碳关税(CBAM)衔接的碳汇抵扣规则,为碳汇国际化流通铺路。
市场融入机制持续优化,激活供需双侧活力。政策明确提出逐步提高林草碳汇在重点排放单位履约中的抵销比例,从当前5% 向 10% 目标推进。交易模式创新同步发力:全国碳市场正规划林草碳汇专项板块,协议转让、竞价交易等多元方式并行,云南盈江更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森林碳汇确权为 “碳票”,实现生态价值的量化变现。金融工具的深度介入破解了碳汇项目 “回报周期长、融资难” 的痛点,“碳汇贷”“碳汇保险” 等产品在多地试点,如宁国市依托碳汇收益权质押获得低息贷款,为 “零碳乡村” 建设注入资金。
实践创新:从单一固碳到多元融合的价值跃升
“碳汇 + 产业” 融合模式打开价值转化新空间,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云南元谋县开创的 “光伏 + 生态修复” 模式极具代表性:3 家光伏企业购买 704.2 公顷新造林碳汇,中和电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9232.6 吨 CO₂e,既解决新能源项目碳足迹问题,又为村民带来 88.13 万元收入,形成 “企业降碳、群众增收” 的闭环。类似案例在多地复制:宁国市龙阁村将 1105 吨林业碳汇出售给物流企业,打造全省首个 “零碳码头”,村集体增收 5 万元的同时推动景区绿色转型;西畴县通过 “八林经济” 模式,将石漠化治理与碳汇培育结合,使经济林木成为农民的 “绿色银行”。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拓展碳汇应用边界。在国内,东西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速构建,鼓励东部排放企业优先购买西部碳汇;在国际,我国积极参与UNFCCC、REDD + 等国际机制下的碳汇议题谈判,推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碳汇技术合作。科技赋能让精准增汇成为可能,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的实施,使高海拔地区造林固碳效率提升 20%;无人机巡护、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更让宁国市储家滩景区实现碳汇动态管理与清洁能源消纳的协同。
当前林业碳汇发展仍面临挑战:碳汇逆转风险防控、基层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区域交易流动性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但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市场机制的成熟与技术创新的深入,林业碳汇必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路径中扮演更核心角色,成为衔接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与碳市场建设的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