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在交通领域“深度脱碳” 的迫切需求下,车载碳仓技术正打破传统减排路径的局限,实现从 “源头控排” 到 “末端捕集 + 资源化” 的跨越。作为移动源碳捕集的颠覆性创新,该技术通过实时捕捉车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燃料原料,为燃油车、甲醇车等现有车型提供低碳升级方案,更在 2024 年吉利等企业的技术突破与政策加持下加速落地,重构汽车减排的生态逻辑。
技术创新:从捕集到循环的全链路突破
车载碳仓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小型化捕集系统与能源自给的协同设计。与工业CCUS 的大型化设备不同,该技术通过材料与结构创新实现车载适配:采用新型多孔 MOFs 吸附材料,其比表面积达 2000m²/g 以上,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较传统活性炭提升 3 倍,且可在常温常压下完成吸附 - 脱附循环,无需额外高温加热装置。吉利研发的 “吉利碳仓” 更集成了能量回收模块,将车辆制动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系统供电,解决了传统碳捕集设备能耗过高的痛点,使捕集过程对车辆续航的影响控制在 5% 以内。
全流程闭环设计赋予技术资源化价值。捕集的二氧化碳经低温液化储存后,可通过两种路径实现循环利用:一是运输至绿色甲醇工厂,与绿氢反应合成低碳甲醇,直接作为甲醇汽车的燃料;二是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培育微藻,制成高价值化工原料。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吉利49 吨甲醇重卡搭载碳仓后,每百公里可捕集二氧化碳 15-20 公斤,捕集率达 85% 以上,经合成转化的甲醇能满足车辆 10% 的燃料需求,形成 “排放 - 捕捉 - 再利用” 的循环闭环。这种设计既降低了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依赖,又为现有燃油车低碳改造提供了可行路径。
实践落地:政策驱动与产业协同的双轮推进
企业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形成落地合力。吉利在2024 年底完成全球首台车载碳仓重卡样车试制,并通过实际道路测试验证了技术稳定性,其配套的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装置已在山西晋中绿色甲醇工厂投产,年处理能力达 1 万吨。政策层面,我国将车载碳仓纳入 CCUS 技术支持体系,企业可享受多重激励:符合条件的研发项目可按 100% 比例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建成的示范项目能申请 “三免三减半” 企业所得税优惠,部分地方更对搭载该技术的车辆给予购置补贴。这种 “技术攻关 + 政策让利” 的模式,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多元化应用场景展现产业适配性。在商用车领域,重卡、物流车的固定运营路线便于二氧化碳集中回收,宁波某物流企业试点数据显示,100 台搭载碳仓的甲醇重卡年捕集二氧化碳超 1800 吨,合成甲醇后可节省燃料成本约 90 万元。在乘用车领域,吉利计划 2025 年将小型化碳仓搭载于下一代醇电混动车,通过 “可醇可电可油 + 碳捕集” 的组合模式,实现综合减排率超 60%。国际层面,CO2Rail 等机构的轨道碳捕集技术为车载应用提供参考,其利用制动能量供电的设计思路已被车企借鉴,推动车载系统能耗进一步降低。
车载碳仓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单体车辆减排,更在于构建“交通 - 能源” 跨领域协同的减碳生态。它既破解了燃油车存量市场的脱碳难题,又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 “负碳” 升级路径。随着 MOFs 材料成本下降(预计 2026 年量产成本将降低 40%)与政策支持加码,该技术必将成为交通领域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支撑,为全球汽车减排提供 “捕捉 + 循环” 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