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土壤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与生态系统的核心,其质量退化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面积达1.5 亿亩,其中重度污染面积 2000 万亩,土壤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迫在眉睫。2025 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构建 “制度保障 - 技术创新 - 实践推广” 的完整体系,推动土壤修复从应急治理转向常态化保护,为耕地质量提升与生态安全筑牢根基。
顶层设计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率先释放政策信号,将土壤修复纳入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明确提出 “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从国家战略层面划定修复重点领域。政策创新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资金保障机制升级,中央财政设立土壤修复专项基金,对采用生物修复、新型调理剂等先进技术的项目给予核定总投资 20% 的补助,重点向东北黑土区、西北盐碱地等关键区域倾斜;二是标准体系精准化,农业农村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出台《农用地土壤修复技术规范(2025 版)》,首次区分重金属污染、酸化、盐碱化等不同退化类型,明确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的适用场景与效果评估标准;三是责任机制明晰化,建立 “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 的市场化机制,要求工业企业对周边受污染耕地承担修复责任,同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修复后耕地的绿色种植。
政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形成多部门联动格局。自然资源部将土壤修复成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科技部在“十四五” 科技专项中增设 “土壤修复新材料研发” 课题,支持微生物菌剂、有机硅调理剂等关键技术攻关;生态环境部则强化农用地土壤监测网络建设,实现污染地块 “动态监管 - 精准修复 - 效果评估” 全流程闭环管理。这种跨部门协同打破了以往政策碎片化困境,为技术推广扫清制度障碍。
实践突破激活技术应用价值
地方试点成为政策落地的“试验田”,形成特色化技术应用模式。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重度盐碱地改良项目堪称典型,该项目依托中央专项补贴与地方配套资金,采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技术,仅用半年时间就将 pH 值 10 以上、含盐量 4‰—6‰的荒地改造为良田,水稻亩产达 602.6 公斤,土壤指标恢复至耕种标准。这一成果印证了政策对技术转化的推动作用 —— 项目所用调理剂正是科技部专项支持研发的新型材料,其技术参数已纳入国家最新修复标准。
区域差异化实践多点开花:东北黑土区推广“秸秆还田 + 生物炭改良” 组合技术,黑龙江海伦市试点地块通过政策补贴降低农户改造成本 30%,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 0.2 个百分点;南方酸化耕地集中区应用 “石灰质改良剂 + 绿肥种植” 技术,湖南衡阳的示范项目使水稻结实率提高 8%,亩均增收 200 元;工业污染耕地修复领域,江苏常州采用 “植物萃取 + 微生物降解” 技术,在政策引导下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修复后耕地种植的有机小麦溢价达 50%。
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技术迭代,政策通过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激发创新活力。中乡建公司联合河北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攻关的有机硅调理剂技术,凭借政策支持建成规模化生产线,产品已在内蒙古、新疆等6 个省区的盐碱地修复项目中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培育技术,通过政策主导的示范项目推广,累计修复污染耕地超 10 万亩。这些实践表明,政策不仅是资金 “输血”,更通过标准引导、机制创新实现技术 “造血”,推动土壤修复从 “技术可行” 迈向 “经济可行”。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落地,我国土壤修复技术正迎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引领、专项基金的资金撬动、标准体系的精准规范,共同构建起技术推广的政策生态。随着更多像通辽盐碱地改良这样的案例复制推广,土壤修复技术必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