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当“排放二氧化碳” 需要直接支付经济成本时,企业的低碳转型才真正迈入快车道。2024 年,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排放量已占全球总量的 23%,全年通过拍卖创造超 700 亿美元收入,为全球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而就在一年前,这一覆盖比例还停留在 17%,短短一年的快速提升,标志着碳定价已成为全球主流的减排政策工具。
一、全球碳市场:覆盖范围与建设进程双提速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全球碳市场进展 2025 年度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全球已有 38 个强制碳市场处于运行状态,11 个碳市场正在推进建设,另有 9 个碳市场进入立法考虑阶段。从发展动力来看,新兴经济体正积极布局下一代碳市场建设,而各国的净零目标则不断推动现有碳市场优化设计方案、深化机制改革。从区域格局来看,欧盟碳市场始终保持全球成熟体系的标杆地位,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已成长为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二、欧盟CBAM:简化规则与碳价公平的平衡实践
2025 年,欧洲委员会提交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简化修订方案,计划设立 50 吨 / 年的最低豁免额度。这一调整将让约 90% 的进口商 —— 以中小企业和个人进口商为主 —— 无需承担相关合规压力,同时仍能覆盖铁、钢、铝、水泥、化肥等进口商品 99%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保欧盟减排目标不受影响。作为欧盟实现碳价公平的核心工具,CBAM 不仅为区域内碳成本平衡提供保障,更成为全球碳价衔接的重要参考,其核心目标是让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产品与进口商品在碳成本上保持一致。按照规划,欧盟委员会将于 2026 年初评估是否将 CBAM 适用范围拓展至其他排放交易体系行业,并研究如何助力相关产品出口企业应对碳泄漏风险。
三、拍卖收入:为低碳转型搭建“资金循环通道”
全球碳市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碳排放调节上,更通过收入反哺形成低碳转型的良性循环。2024 年,全球碳市场拍卖收入超 700 亿美元,这些资金被各国政府定向投入三大领域:清洁能源技术研发、能源效率提升项目,以及帮助弱势群体适应能源转型带来的变化。这种 “收入中性” 的碳市场设计,让碳定价政策在政治层面更具可持续性,既避免了政策推行的阻力,又为低碳转型提供稳定资金支持。此外,DNV 第九版《能源转型展望》报告预测,尽管美国因部分联邦补贴退坡导致能源转型节奏略有放缓,但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未变;预计到 205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当前减少 43%,2090 年后有望实现净零排放。
四、中国碳市场:从探索者到引领者的角色升级
中国对碳市场的探索始于2011 年,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构建起全球规模领先的碳市场体系。2021 年,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目前已完成三个履约周期,正处于第四个履约周期内。从覆盖范围来看,该市场纳入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涉及约 3600 家企业,每年覆盖碳排放量约 60 亿吨,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 60% 以上。从交易数据来看,截至 2025 年 8 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 6.96 亿吨,累计成交额 478.26 亿元;其中 2024 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 181 亿元,创下 2021 年市场启动以来的年度新高。
随着全球碳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碳定价释放的信号对企业经营决策和能源转型路径的影响将愈发显著。高排放行业面临的合规成本与转型压力逐步上升,而清洁技术、能源效率服务等领域则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今,23% 的全球碳排放已被赋予明确价格,碳成本不再是企业可忽略的 “隐性成本”,而是直接影响利润的 “财务关键项”。有远见的企业早已开始测算自身 “碳收支”,为全面碳定价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转自: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