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新的“规划引领、项目攻坚、前瞻谋划、责任共担”四维联动机制,全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生态动力。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治水护水是基础。近年来,湟中区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摒弃“一刀切”模式,组建专项调研组深入380个行政村,全面摸排人口密度、地形地貌、村庄布局等“一手数据”,历时半年编制完成《湟中区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这不仅是一张“治理地图”,更是一套量身定制的“治水方案”。
根据规划,紧邻城镇的村庄将通过延伸污水管网,将污水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人口集聚且条件成熟的村庄,将建设标准化集中式处理设施;而居住分散的偏远村落,推广小型一体化设备或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模式,让“小而美”的设施解决“大民生”问题。
2025年,湟中区整合以工代赈、乡村振兴等2.5亿元专项资金,在23个村同步启动污水管网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较市级规划目标提前两年实现49%的污水治理(管控)率,直接惠及辖区2万余名村民。同时,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当地村民参与建设,增加了村民的劳务收入。
此外,湟中区前瞻谋划,提前锁定 2026 年及后续治理目标,5个总投资4.4亿元的储备项目蓄势待发,重点覆盖湟水河、教场河、石惠沟河等流域沿线64个村庄,将治理范围从“点”扩展到“面”,从“单村”延伸到“流域”。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湟中区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机制,形成“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开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在责任落实方面,湟中区修订完善《城乡污水治理及设施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各部门职责。区发改局统筹项目谋划申报,区住建局负责管网建设进度与质量,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区新村办等做好管护工作,区生态环境局严把污水处理厂站出水水质关,各乡镇(街道)则负责日常巡查,从规划到施工,从建设到管护,多部门协同合作,打破“各自为战”壁垒,形成高效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湟中区已有16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和管控,农村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占比达42%,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随着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湟中区正逐步绘就一幅“水清岸绿、村美人和”的美丽宜居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