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在“双碳” 目标与冬季清洁取暖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余热利用已从工业节能补充手段升级为能源系统协同增效的核心支点。我国每年冬季可回收工业余热折合标煤超 3 亿吨,但利用率不足 40%,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激活这一 “隐形能源”,成为破解供暖碳排放难题的关键。
场景落地路径:从工业端到城乡网的梯级利用
工业余热的跨场景转化是冬季利用的核心路径。在高耗能产业集中区域,低温余热提质技术实现了能源价值跃升:烟台万华化学项目通过自主研发的波节板吸收式热泵机组,将32℃-40℃的化工余热提升至 100℃-105℃高温水,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长距离输送的痛点,单项目可满足 20 万户居民供暖,年减碳超 12 万吨。这类 “工业 - 民生” 直供模式已在山东、江苏等省份推广,2024 年工业余热供暖新增面积突破 5000 万平方米。
城乡协同的多元利用体系正在成型。县域层面,栖霞市桃村镇依托生物质发电余热,通过14 公里管网为居民供暖,使取暖费从 27 元 /㎡降至 23 元,室温提升 3℃以上;乡村场景中,养马岛度假区采用 “微电网 + 空气能热泵” 模式,渡口村 300 余户村民实现光伏电力与余热供暖的就地平衡,日均减排二氧化碳 1.2 吨。这种分级利用模式既适配城市集中供暖需求,又破解了农村清洁取暖成本难题。
效能提升关键: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的双重发力
技术创新正在破解余热利用的核心瓶颈。热泵技术成为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2025 年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在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推广工业热泵,目标 2027 年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提升至 60%。万华化学的大温差长输技术、智慧能源站调控系统等创新,使余热输送损耗率从传统模式的 25% 降至 8% 以下,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政策与产业协同构建保障体系。国家层面通过零碳园区建设通知,强制要求园区整合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地方探索形成“技术补贴 + 价格联动” 机制,烟台对余热供暖项目给予管网建设补贴,德国则通过 “工业可再生热激励计划” 提供设备资金支持。产业链协同方面,光伏企业与热力公司联合开发的 “光热储” 一体化项目,实现了余热与可再生能源的互补调峰,在福山区高疃镇等试点能效提升 30%。
冬季余热利用的价值远超供暖替代,更在于构建“工业降碳 - 民生减支 - 电网减负” 的多重效益闭环。随着热泵技术突破与政策体系完善,这一 “变废为宝” 的能源路径必将成为北方冬季清洁取暖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