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10月15日,第三届核技术应用产业国际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会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据了解,《报告》包括总体发展、技术与产业、区域融合、典型案例4个篇章,聚焦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市场规模、产业链结构、发展驱动力、新型业态、监管政策、骨干企业、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24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达到8900亿元
近年来,在《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引领下,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报告》显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综合测算,2024年度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达到8900亿元(占GDP的0.66%),较2022年度(占GDP的0.57%)增长27%,2020年—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6%。在2024年度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中,工业应用占比约42.7%、核医学诊疗占比约21.7%、农业应用占比约13.9%、核技术应用基础产业占比约10.3%,其余部分包括核分析及核仪器、空间地学资源勘察以及安检环保考古文博等。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经营的法人单位达14万家、从业人员约有96万,相较2022年分别增长34%、17%;在用各类射线装置约32万台/套、放射源17.2万枚,较2022年分别增长17%、4.9%;核相关国家级大型科学装置有42个,在役研究实验堆(含临界装置)18座(5座可生产同位素)、两座在建。
推动核技术应用重点产业规模化聚集
按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保障等能力显著增强。
《报告》指出,我国核技术应用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巩固。辐照加工、核医疗应用快速发展,增速超过两位数,助力制造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核农学应用产值超千亿元,赋能国家粮食安全;核分析、核仪器、核测井、核安检、辐射无损检测等特色产品和服务,在多个行业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各类射线装置供应量质齐升,部分大型核科学装置运行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重点同位素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反应堆用核探测器实现自主化供应全覆盖,研究堆、商用堆综合利用势头强劲。
近年来,我国经济活跃地区争先出台核技术产业政策、布局园区建设,推动重点产业规模化聚集。
据《报告》介绍,在长三角,逐步形成核能和核技术应用一体化、多园区差异化、产业链体系化等高端发展格局;在珠三角,重点打造核医疗产业聚集高地,并辐射港澳和东盟地区;在环渤海,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重要核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高地和产业集群;在成渝经济圈,聚焦核医疗产业链,建设多个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此外,相关地区积极布局,设立了多个核技术特色产业园。
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多维涌现
《报告》指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多维涌现。全球首台相控阵CT、超大孔径立位螺旋CT、5T磁共振系统,国内首台光子计数能谱CT获批上市;实现重离子治疗系统批量化、硼中子俘获治疗自主化;医用24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首套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亚洲最大放射源研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多功能天红堆相继获批开工;多个“钴—60+电子加速器”双体系辐照中心投运,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体系正式建成;全国首台国产电子束光刻机“羲之”开启应用测试,多款国产等离子刻蚀机应用于芯片制造,国产离子注入机实现商业化;芯片级原子钟全链条实现国产化,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与此同时,核技术应用“走出去”迈出新步伐。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开放12个顶尖核科研设施,设立8个IAEA协作中心;泰国微堆项目设备发运,高端核医疗器械、海关核安检设备、工业辐照电子加速器、γ辐照装置等产品逐步实现批量化出口,钴—60等同位素及其制品出口持续增长。
《报告》指出,展望未来,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整体规模将翻一番,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高效利用、均衡协调的核技术应用基础产业平台,产业链融合创新能力大幅增强,重点行业拓展应用蓬勃发展,市场活力、企业效益、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行业治理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