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人工智能+ 储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
明确到2027年建成“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十个以上示范项目、百个典型场景”的梯次推进路径,并点名“新型储能智能化运行”为首批落地场景。
同时,《意见》明确指出为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更是重磅推出6项保障措施,一场围绕储能的智能化竞速赛由此鸣枪。
而将于10月9日-12日在上海隆重举行国能网?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年会·2025第四届储能产业大会(CEIF4th)将汇聚储能行业专家,深度探讨“人工智能+ 储能”的发展机遇。
现在我们先一同来看“人工智能+ 储能”在储能领域如何加?加到哪里?
《意见》为“人工智能+储能”绘制发展路线图
《意见》通过两张明确的时间表,为“AI + 储能” 产业绘制了发展路线图。
这不仅给行业设定了清晰可依的目标坐标,更提供了可落地、可追踪的推进框架,让企业和从业者能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力重点。
第一张时间表聚焦2027年,核心是 “打好基础、初见成效”。
《意见》提出,到2027年要初步搭建起能源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体系,让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的根基更牢固。
具体来看,这一阶段有多个“硬指标”:
要推动5个以上专业AI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能源行业深度应用;
打造10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且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
探索100个典型应用场景的赋能路径;
同时还要培育一批相关研发创新平台、制定100项技术标准、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并探索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最终要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AI创新发展模式,让能源领域的智能化效果初步显现——这意味着“AI + 储能”在技术应用、产业配套等方面将迈出关键一步,为后续发展筑牢基础。
第二张时间表瞄准2030年,目标是 “技术领先、机制完善”。
《意见》明确,到2030年我国能源人工智能总体技术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与电力的协同机制要全面完善,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要全面建立,且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前沿技术要在关键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
从具体方向看,能源与AI融合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要取得明显突破,AI 技术要能跨领域、跨行业为能源行业赋能,尤其在电力智能调控、能源资源智能勘探、新能源智能预测等关键方向实现突破。
同时要建成一批全球领先的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持续引导“AI + 储能” 高效、健康发展,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