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相继爆发造成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高涨,欧美政府纷纷要求大幅削减能源费用。在此背景下,节能服务公司纷纷出现,开始向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方案,解决能源供应不足和费用过高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运作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推动节能降碳的重要市场机制。
01 市场崛起:从试点示范到千亿规模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一种市场化节能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并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一整套节能服务,用能单位则以节能效益支付其投入及合理利润。
1997年,中国启动“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北京、辽宁、山东等地试点,合同能源管理正式登陆中国。
这一模式经历了试点探索、全面推广和高速发展三个阶段。
截至2022年底,中国节能服务企业数量已达11835家,从业人员88.6万人,行业总产值高达5110亿元。2022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新增投资1654.1亿元,年节能能力达464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11432万吨二氧化碳。
有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总规模有望突破4500亿元人民币。
02 模式创新:多元化机制释放节能潜力
经过多年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形成了多种成熟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和能源费用托管型等。
节能效益分享型是最常用模式。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投入和风险,项目完成后双方确认节能率,按比例分享节能效益。
上海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不仅存在单一主体或多个应用系统的综合型节能效益分享,而且部分项目开始实施能源费用托管。
节能量保证型由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改造,若达到承诺节能量,用能单位支付相关费用;如未达到,节能服务公司按约定赔付。
能源费用托管型则是用能单位在合同期内委托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能源系统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约定支付能源托管费用。
这些模式降低了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了其节能积极性。
03 领域拓展:从工业到公共机构的多点开花
合同能源管理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如今已扩展到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
公共机构成为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应用领域。据统计,中国公共机构数量约158.6万家,能源消费总量约1.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的3.7%。上海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张晓卯指出:“公共机构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占整个公共机构系统碳排放的比例超过90%。因此,聚焦管控公共机构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是推进公共机构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键。”
上海市公共机构自“十二五”以来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近100个,合同金额1.65亿元,引入社会资本2.47亿元,节约标准煤7.85万吨。
在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也取得显著成效。厦门林发电器与福建三钢小蕉炼钢厂签订的烧结风机技改项目,一年可节约用电成本200多万元。
04 技术赋能:数字技术提升节能效益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合同能源管理中的应用正不断提升节能效益。
智能电表、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能源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为节能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分析可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深度挖掘,发现节能潜力,制定更加精准的节能方案。
上海市的“数字孪生能源系统”通过透明化模型与AI算法,实现氢能、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等前沿技术赋能园区能源优化。
技术进步使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效益不断提升。据统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率在10%至40%,最高可达50%。
05 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奖励、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大同市能源局围绕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通过“集中统一”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政策支持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促进节能效益的实现。
06 挑战仍存:体制机制障碍待破解
合同能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节能效益评估难是突出问题。合同能源管理产业涉及到的节能技术种类多、范围广,很难形成统一标准,节能公司和用能单位容易产生纠纷。
融资难也制约行业发展。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注册资本较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公共机构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特殊挑战。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张晓卯指出:“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公共机构经费来源多为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并且将上一年度实际支出作为核定下一年度资金预算的基数。能源资源消耗的降低,可能会减少未来能源费用预算,难以调动公共机构的主动性。”
此外,产业协同效应差、优惠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用能单位节能意愿不强等问题也制约着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07 前景展望:迈向4500亿元市场的路径
尽管面临挑战,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前景广阔。中研普华报告预测,到2024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规模将达到155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6%。到2030年,市场总规模有望突破4500亿元。
未来,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将持续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合同能源管理中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节能效益,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服务模式将更加多样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整合的加速,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将出现更多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政策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政府将继续出台支持政策,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国际合作将不断加强。各国政府和企业将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章丘区的实践展示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巨大潜力。该区通过集中统一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已完成的项目平均节能率22%,年节约标准煤1200余吨,节约能耗支出396万元。这种成功经验正在全国更多地方复制。
未来十年,随着绿色金融、碳交易市场等配套机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节能服务公司正从单纯提供节能改造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未来可能成为区域能源系统优化的重要参与者。
合同能源管理不仅是一种节能技术机制,更是推动全社会能效提升的市场化杠杆,将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