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站在辽宁鞍山大孤山铁矿的观景台远眺,360 余万株树木织就的绿带沿排土场绵延起伏,负氧离子浓度稳定在 5200 以上。65 岁的退休矿工李师傅轻抚松枝感慨:“当年连草都不长的碎石山,如今成了城市绿肺。” 这处历经 20 年修复的矿山生态园,年固碳量达 532.5 吨,实现了从 “碳源” 到 “碳汇” 的蜕变。在 “两山” 理念指引下,这样的生态逆转正在中国大地上不断上演,矿山修复已从单一复绿升级为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协同共生的系统工程。
政策筑基构建多元治理新格局
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为矿山修复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 年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后,各地纷纷探索特色治理路径,形成 “国家统筹、地方创新” 的生动局面。内蒙古鄂尔多斯创新推出集中连片复垦、企业自主修复、村企合作共建三种模式,准格尔旗建立 “政府统筹规划、企业出资实施、村集体参与管护” 的共赢机制,仅准能集团就投入 23 亿元用于生态治理。
湖南省则通过30 余项政策文件构建全链条体系,“十四五” 期间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超 12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形成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的资金循环。辽宁省更以三年行动攻坚废弃矿山复绿,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完成治理 33.2 万亩,绿色矿山总量达 417 家,数量居全国前列。这种 “中央定调、地方施策、企业主责” 的格局,让修复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科技赋能破解复杂修复难题
技术创新正在攻克不同地貌的修复痛点,让生态重建更精准高效。在草原矿区,准能集团研发“地貌重塑 + 土壤重构 + 植被重建” 技术,将排土场改造为 “盘子状” 海绵地貌,9.85 万亩复垦地植被覆盖率从 25% 飙升至 85%,还培育出耐旱耐贫瘠的 “准能苜蓿” 新品种。
喀斯特地貌的修复难题在广西得到破解。桂林临桂区采石场创新采用“生物结皮 + 立体绿化” 技术,从本地筛选菌种培育成菌液喷淋岩面,2 个月即可形成固土结皮,配合 “柔性种植袋 + 生态岩棉” 技术,使 60° 以上陡坡植被覆盖率突破 80%。项目还引入北斗定位与无人机巡检的 “天地空” 监测系统,能捕捉 0.1 毫米级边坡位移,实现 10 分钟内分级预警。
极端环境修复技术同样取得突破。中煤地质总局在青海木里攻克冻土层植被重建难题,广西合山则通过覆土30-50 厘米、种植构树等耐贫瘠植物,将煤矸石山植被覆盖率从 5% 提升至 75%,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 60% 以上。这些技术创新让 “石头缝里长绿” 从不可能变为现实。
产业融合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修复后的矿山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 +” 模式催生多元价值。在文旅融合领域,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堪称典范:通过修复 12 处工业遗迹,建成煤田博物馆与 780 米模拟采煤巷道,打造 “地上观光 + 地下体验” 线路,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带动 500 余人就业。四川华蓥山则将煤矿传输带改造成游乐设施,矿洞变身研学基地,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农业与新能源的植入让矿山焕发持久活力。湖北郧西县在修复的36 座矿山上发展经济林,新增林地 924.3 亩,既控制水土流失又实现碳汇增收。湖南桂阳县建成 600 亩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光伏电站,年收益达 1753 万元;花垣县 “锰三角” 转型种植蚕桑 8000 亩,尾渣利用年产值超 4 亿元。这种 “修复 - 利用 - 增值” 的良性循环,让生态投入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生态跃升重塑生命共同体
修复的深层价值,更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桂林横山里采石场修复后,地表径流含沙量降低60%,每年减少水土流失 8000 吨,为漓江流域筑起生态屏障,白鹭、斑鸠等 23 种物种重返家园。辽宁大孤山生态园不仅固碳减排,还通过尾砂胶结固化回填技术,实现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尾矿库占地。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成为最直观的成果。鄂尔多斯复垦区发现12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合山矿山公园周边水体 pH 值恢复至 6.5-7.0 的正常范围,郧西县消除 29 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了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从单一植被覆盖到完整生态链重建,矿山正在重新成为生命栖息的沃土。
如今,全国已涌现417 家省级以上绿色矿山,修复治理面积超千万亩。从鞍钢的 “碳汇森林” 到合山的 “矿山博物馆”,从桂林的 “智慧复绿” 到华蓥山的 “研学基地”,这些实践印证着同一个真理:矿山的 “伤疤” 从未注定永恒,只要以科技为犁、以政策为种、以产业为肥,就能在生态废墟上耕耘出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田野,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