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近年来,噪声污染防治被提上议事日程,许多城市打响“宁静保卫战”,守护居民的“耳畔幸福”。2022年6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全面修订。
“法律颁布后,仍有部分条款是需要地方人民政府来指定职责划分的,西安立即启动了部分条款的西安市噪声职责分工方案的编制工作。”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干部张彤说。
今年8月23日,西安市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部分条款西安市部门职责分工方案》,对噪声污染的防治职责进行了精细化、清单式的划分。“方案印发后,进一步明晰各级各部门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职责划分,形成噪声污染防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推动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张彤介绍。
“噪声地图”守护城市“宁静”
噪声治理涉及生态环境、公安、住建、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后,如何防治是关键。走进西安市的智慧环保平台,一张超大的“噪声地图”映入眼帘。2023年,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批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城市噪声地图应用)工作的通知》,将在7个城市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工作,西安市入选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城市。
“我们选取了浐灞国际港作为试点区域,试点区域声源特点丰富,包含有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工业企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等多种声源,具有试点的代表性。”张彤说。
依托中国铁塔通信基站资源,2025年初,西安市噪声地图试点区域完成90套噪声自动监测微站的全面覆盖,构建起浐灞国际港90平方公里二维+10平方公里三维的噪声地图。
“在铁塔上安装噪声微站,解决了我们微站建设中选址以及供电的难题,主要安装在铁塔的塔身,每个噪声监测微站的高度约为10米到15米,能够减少地面非主要噪声源的干扰,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张彤说。
90台自动监测微站能够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测、数据分钟级更新,并通过“声定位识别功能”精准定位污染源。项目深度融合建筑施工、交通、工业、生活等全场景噪声数据,打造“监测—分析—治理”全链条管理平台。
针对各类噪声源,西安城市噪声地图综合管理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建设了六大应用场景,包含施工噪声监管、交通噪声评估、广场噪声管控、宁静小区管理、噪声投诉分析和降噪措施预演。
“例如施工噪声监管这个应用场景,我们实现了对施工工地噪声的全流程管理,将所有试点区域内施工工地的噪声监测数据接入平台,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筑施工噪声影响评价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综合评分,来生成重点的管控清单,将工地管控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用于不同颜色的显示,当工地噪声超标时,我们将派发给属地的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群众的噪声影响。”张彤说。
依托“噪声地图”宁静小区管理模块,构建“筛选—评估—排序—建设”全流程管理机制,高效支撑宁静小区选取与长效管控。
降噪措施预演模块则可以显示,采取各类不同降噪措施,打出降噪“组合拳”后,将获得怎样的降噪效果,为实际噪声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思路。
270个点位监测数据与90套微站实时数据深度融合,形成动态更新的声环境“一张图”。从广场舞扰民到夜间施工噪声,从交通干线到居民小区,“噪声地图”直击群众关切痛点,以科技之力守护城市宁静。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加强公众参与,实现部门联动,并将该管理系统全面移交属地管理部门,以监测、预警、管控全闭环机制,进一步实现噪声污染防治智慧化精准管控。”张彤说。
源头管控,一道“篮网”让工地按下“消音键”
除了通过“噪声地图”精准防控,西安对企业进行前置帮扶,指导企业在项目建设施工阶段主动采取降噪措施,以减轻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泰丰盛合项目建设现场,蓝色的钢板网显得格外醒目。
“本工程目前正处于主体施工阶段,在主体施工阶段过程当中,主要的噪声来源于模板支撑和混凝土浇筑过程,我们在施工现场所有的施工作业层用蓝色的钢板网进行全封闭,声音通过蓝色的钢板网时,能够有效降低噪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泰丰盛合项目总工高佩龙说。
此外,为降低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部在木工加工棚和钢筋加工棚四周设置封闭的降噪屏,同时通过优化施工流水段,将噪声较大的施工工序安排在早上7点到晚上9点,避免晚上9点以后产生噪声污染。
噪声治理不仅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西安整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平台,确保群众关于噪声污染的投诉举报渠道畅通无阻,让市民成为噪声监管的“前沿哨兵”。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也要自觉减少噪音产生,以免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噪声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西安正在转变过去单纯靠执法的噪声治理方式,通过“科技+管理”双轮驱动,构建智慧化噪声管理体系,破解“噪声困局”,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更加宁静的环境中,感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