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提及交通节能,人们常想到新能源汽车的替代,却忽略了“车在路上跑、路为车服务、网连车与路、管控全流程” 的协同价值。如今,从智慧高速的车路联动,到城市交通的动态调度,再到节能路面的技术突破,交通节能正从 “单点发力” 转向 “系统协同”,用全链条创新实现能耗的深度降低。
一、智慧高速:车路协同的节能革命
高速公路的拥堵与怠速,是交通能耗的“隐形杀手”。而 “车 - 路 - 云” 协同的智慧高速,正通过实时联动破解这一难题。江苏五峰山长江大桥高速段的 “车路协同系统”,堪称典型案例:道路两侧每隔 500 米布设毫米波雷达与 5G 基站,实时采集车流速度、间距、路况等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后,再通过车机屏幕或导航 APP,向驾驶员推送 “建议车速”“前方拥堵预警” 等信息。
当系统检测到车流即将拥堵时,会提前2 公里引导车辆匀速行驶(建议车速 80-90 公里 / 小时,此速度下燃油车油耗比怠速降低 60%);若遇突发事故,10 秒内即可将预警信息传递给上游 3 公里内的车辆,避免急刹急加速。数据显示,该路段通行效率提升 35%,车辆平均油耗降低 18%,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因匀速行驶额外增加 20 公里。更关键的是,系统还能联动收费站 “无感通行”,车辆通过 ETC 时无需减速,进一步减少启停能耗。
二、城市调度:动态匹配的节能密码
城市交通的“潮汐拥堵” 与 “空驶率”,是能耗浪费的重灾区。而 “公交 - 网约车 - 信号” 的动态协同调度,正让城市交通更 “聪明” 地节能。深圳推出的 “交通大脑 2.0” 系统,构建了多维度协同网络:通过分析实时公交客流数据,动态调整发车间隔 —— 早高峰热门线路发车间隔从 8 分钟缩至 5 分钟,平峰期则延长至 12 分钟,避免空驶耗能;同时,系统将网约车空驶信息与公交站点需求匹配,引导网约车在公交薄弱时段补充运力,减少单独派单的空驶里程。
在信号控制上,系统结合实时车流优化“绿波带”:主干道高峰期绿波带宽从 500 米扩展至 1.2 公里,车辆通过连续 3 个路口无需停车,怠速时间减少 40%。数据显示,深圳核心区公交单程能耗降低 15%,网约车空驶率从 28% 降至 22%,每年减少燃油消耗超 1.2 万吨,相当于减少 3.2 万吨碳排放。
三、路面技术:基础设施的节能赋能
路面作为车辆行驶的“载体”,其技术创新也能直接降低能耗。传统沥青路面在高温下易软化,增加轮胎滚阻,而新型 “低滚阻温拌沥青路面” 正解决这一问题。山东济南经十西路铺设的该类路面,通过添加新型改性剂,使路面摩擦系数降低 15%,轮胎滚阻减少 8%—— 普通燃油车行驶在该路面上,每百公里油耗减少 0.3 升,新能源汽车续航增加 15 公里。
更具创新性的是“光伏路面 + 无线充电” 技术:山东潍坊试点的光伏道路,路面下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年均发电量达 1.2 万千瓦时,可满足道路照明与交通监控用电;同时,路面嵌入无线充电线圈,新能源公交车停靠站台时,3 分钟即可补充 10 公里续航,无需额外建设充电桩。这种 “路面发电 + 动态补能” 的模式,让基础设施从 “耗能者” 变为 “节能者”,每年减少道路相关能耗 25%。
从智慧高速的车路联动,到城市调度的动态匹配,再到路面技术的创新赋能,交通节能的核心已从“换车” 转向 “系统协同”。它不再是单一环节的努力,而是车、路、网、管的全链条配合 —— 用数据打通信息壁垒,用技术优化行驶环境,用调度减少资源浪费。未来,随着 5G、AI 等技术的深入融合,交通节能将实现 “被动降耗” 到 “主动优化” 的跨越,为绿色出行注入更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