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额达 478.26 亿元,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成交均价突破每吨 100 元。从单一政策驱动到 “市场机制 + 技术创新 + 多领域协同” 的多元体系,中国减排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升级,成为推动 “双碳” 目标落地的核心引擎。
政策体系迭代:构建全链条制度框架
我国减排政策已从“目标管控” 转向 “系统治理”,形成多层次制度支撑。顶层设计上,“1+N”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2025 年 3 月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使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升至 60% 以上,标志着工业减排进入 “重点行业全覆盖” 阶段。
细分领域政策精准发力,污水处理领域推出减污降碳协同政策,明确2025 年建成 100 座绿色低碳标杆厂,要求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 25% 以上;能源领域则通过绿证交易、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等政策,打通 “减排 - 收益” 转化通道。标准体系同步健全,《协同降碳绩效评价 城镇污水处理》国标制定加速,为减排成效量化提供依据。
核心市场扩容:碳交易与CCER 双轮驱动
全国碳市场已从“电力单行业试点” 迈入 “多行业运行” 新阶段。2024 年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全年成交额达 181.14 亿元,创历史新高,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周期增长 43.55%。钢铁行业成为扩围后首个发力板块,某大型钢企通过优化高炉炼铁工艺,将吨钢碳排放从 2.1 吨降至 1.8 吨,年节省碳配额成本超 3000 万元。
CCER 市场重启成为关键突破,2024 年 12 月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 3 号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全国首个新 CCER 登记,年减排量约 50 万吨,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开辟价值变现路径。截至 2025 年 8 月,CCER 累计成交量达 270.61 万吨,成交额 2.29 亿元,其与碳配额市场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控排企业通过购买 CCER 抵消 5%-10% 的履约配额,降低减排成本。
多领域协同:从工业减排到全域降碳
减排实践已突破工业单一维度,呈现“跨行业渗透、技术融合” 特征。在污水处理领域,北京某标杆厂采用 “光伏 + 污水源热泵 + 沼气热电联产” 模式,厂区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 60%,年减排 CO₂ 1.2 万吨,再生水用于周边工业园区,实现 “治污 - 节能 - 资源化” 闭环。
工业领域则探索“节能改造 + 碳资产运营” 新模式,江苏某化工企业通过 AI 智能调控系统降低 15% 能耗,每年产生的减排量转化为 CCER 交易,额外增收超 800 万元。区域协同案例增多,长三角建立跨省市碳配额互认机制,2024 年跨区域交易占比达 18%,提升市场流动性。
挑战与未来趋势
当前市场仍面临三重瓶颈:中小企业减排成本高,仅13% 的中型企业参与碳市场;CCER 方法学覆盖有限,农林碳汇等项目占比不足 5%;数字化监管体系尚未完善,部分企业数据核查存在漏洞。
未来发展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市场深化,计划2026 年前纳入化工、造纸行业,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品种;二是技术赋能,推广数字孪生碳管理平台,实现减排数据实时溯源;三是政策创新,建立 “减排补贴 + 碳积分” 联动机制,试点将污水处理、污泥资源化等项目纳入 CCER 范畴。随着制度完善与技术突破,中国减排市场将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提升” 的跨越,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