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从《京都议定书》首次认可碳汇的减排价值,到《巴黎协定》第六条搭建碳交易框架,再到COP29 “巴库气候团结契约” 明确碳汇项目的国际衔接规则,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每一步推进,都在将碳汇从生态概念转化为全球行动纲领。作为自然与人工系统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核心载体,碳汇已成为平衡减排压力、衔接南北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纽带,在 2025 年全球气候融资目标更新的节点上,更凸显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一、机制突破:国际碳市场为碳汇注入协同动力
COP29 达成的历史性突破,在于让碳汇的经济价值通过规范机制落地。《巴黎协定》第六条框架下的国际碳市场规则明确,同一减排项目可先后对接国内与国际市场交易,这意味着森林修复、湿地保护等碳汇项目能同时获得国内履约支持与国际资金注入。上海环交所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机制设计不仅降低了全球减排成本,更通过 5% 适应基金分成豁免政策,激励资本流向最不发达国家的碳汇开发,使非洲的雨林保护、东南亚的红树林修复等项目获得实质支持。与此同时,大会确立的 “高质量碳汇” 标准 —— 强调额外性、社区参与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效益,正推动碳汇从单纯的 “碳储存” 向 “生态 - 经济 - 社会” 综合价值载体升级。
二、现实挑战:碳汇发展仍面临三重制约
从《京都议定书》首次认可碳汇的减排价值,到《巴黎协定》第六条搭建碳交易框架,再到COP29 “巴库气候团结契约” 明确碳汇项目的国际衔接规则,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每一步推进,都在将碳汇从生态概念转化为全球行动纲领。作为自然与人工系统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核心载体,碳汇已成为平衡减排压力、衔接南北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纽带,在 2025 年全球气候融资目标更新的节点上,更凸显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三、未来路径:技术创新与全球协作开启碳汇新局
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 - 政策 - 参与” 三位一体的推进体系。技术创新将成为核心驱动力:遥感监测与大数据建模的应用,能实现碳汇储量的动态追踪,而碳纤维材料开发、生态修复技术升级则能提升碳汇效率。政策层面,需将 COP29 的框架性决议转化为具体行动 —— 发达国家应落实 1.3 万亿美元气候融资承诺,优先支持碳汇与生态修复协同项目;发展中国家可依托本土资源,打造 “森林碳汇 + 林下经济”“湿地保护 + 旅游生态” 等融合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让社区成为碳汇保护的受益者与监督者,使每一片森林、每一块湿地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微观支点。
(转自:丹宇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