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6
作为唯一兼具“固废处理 + 能源供给 + 碳减排” 三重属性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正摆脱 “低效发电” 的刻板印象,在政策创新、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的合力推动下,形成 “发电供热筑基、高值产品突围、城乡协同循环” 的新格局。从 “地沟油” 变身航空燃油,到农林废弃物联动碳中和,生物质能已成为衔接城市环保与乡村振兴、贯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能源支点,前景持续扩容。
政策锚定方向:零碳转型催生场景扩容
2025 年发改委《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的出台,标志着生物质能从 “补充能源” 升级为园区低碳转型的核心支撑,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文件明确将生物质能纳入园区 “多能互补” 体系,鼓励其替代化石燃料、参与绿电交易,并通过专项债券、政策性信贷等工具提供资金支持,为行业打开增量空间。
政策创新更破解了行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在江苏连云港,针对生物航煤出口长期受制于成品油配额的难题,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四部门联合推出“白名单” 制度,通过产能核定、碳排监控、全程溯源的跨部门监管模式,让企业在核定产能内自主申领出口许可证。这一突破使连云港嘉澳新能源 1.34 万吨生物航煤成功出口,撬动年超 50 亿元外贸增量,更开创了政策适配技术创新的范例。地方层面,零碳园区 “一个窗口” 审批、区域能评改革等举措,将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落地周期缩短 40%,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技术迭代突围:从发电到高值利用的能级跃升
技术突破重构了生物质能的价值链条,推动行业从“按量计价” 的能源供给,转向 “按质论价” 的高值产品制造,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高值液体燃料领域,“废弃物 - 航空油” 的转化路径已实现产业化突破。连云港嘉澳新能源通过自主研发的 “差异化预处理技术”,结合霍尼韦尔加氢工艺,将餐厨废油转化为符合航空标准的生物航煤,转化率达 85% 以上,且通过 ISCC 国际认证与放射性碳检测,成功进入壳牌、BP 等国际巨头供应链。这类产品较传统航煤溢价明显,却因全球航空业减排倒逼(国际航协要求逐步提升生物航煤掺混比例)而订单持续增长,市场缺口亟待填补。
在热电利用端,智能化与循环化技术破解了传统发电的成本困局。山东某生物质电厂引入数字孪生系统,实时优化秸秆、木屑等原料配比,结合AI 燃烧控制算法,使发电效率从 32% 提升至 41%,单位发电成本降低 0.12 元 / 千瓦时。更具突破性的是 “热电肥联产” 模式:河北某项目将发电产生的沼渣制成有机肥,年处理畜禽粪污 20 万吨,生产有机肥 3 万吨,有机肥销售收入占比达 35%,有效对冲了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在负碳技术领域,生物质能与碳捕集封存(BECCS)的结合已进入示范阶段。江苏某零碳园区的生物质气化项目,通过捕集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制成工业级干冰,实现 “能源产出 + 碳封存” 双重收益,每吨生物质可额外创造 80 元碳资产价值,为行业开辟负碳盈利新路径。
市场双向拓展:国内循环与国际出口共振
生物质能市场正形成“国内场景深化、国际通道打开” 的双向增长格局,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前景的核心支撑。
国内市场的增长点集中在零碳园区与乡村振兴两大领域。在零碳园区,生物质能通过“供热 + 供汽 + 储能” 的多元形态深度融入。浙江某化工园区采用生物质燃气替代天然气供汽,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2 万吨,同时配套储热系统,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在乡村,“户用沼气 + 村集体生物质站” 模式快速推广,河南兰考县建成 12 个村级生物质处理站,将秸秆、畜禽粪污转化为沼气供村民炊事,沼渣还田提升土壤肥力,每亩地年增收 200 元,实现 “环保 - 能源 - 农业” 的良性循环。
国际市场的突破则为行业打开增量空间。随着全球生物燃料强制掺混政策落地,我国生物航煤、生物柴油出口潜力凸显。连云港的“白名单” 试点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出口模式,预计 2026 年全国生物航煤出口量将突破 10 万吨,对应外贸增量超 30 亿元。在东南亚市场,我国生物质气化设备凭借成本优势(较欧洲同类产品低 30%),已出口至印尼、泰国等国,用于棕榈壳资源化利用,年出口额增长 50% 以上。
挑战与破局:成本优化与体系完善并行
尽管前景广阔,生物质能行业仍面临原料成本高、资源分散等挑战。调研显示,我国农村生物质原料到厂价已超400 元 / 吨,原料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 60%,远高于欧盟 20% 的平均水平。对此,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向破局:在技术端,数字化收储运平台通过 GIS 定位、智能调度优化运输路径,使原料收集成本降低 20%;在模式端,江苏推行 “收集成本 + 合理利润” 的定价机制,剔除不合理溢价,同时建立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收储网络,保障原料稳定供应。
政策层面的持续完善更将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未来三年,随着零碳园区建设的铺开,预计国家级园区将带动生物质能投资超500 亿元;生物能源与绿电、氢能的耦合利用政策也在酝酿中,有望形成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系统。在标准体系上,我国正加快与欧盟 PEF(产品环境足迹)体系对接,推动生物燃料国际互认,进一步释放出口潜力。
从“废弃物处理” 到 “绿色能源支柱”,生物质能的价值重构正加速推进。在政策锚定、技术赋能、市场驱动的三重作用下,行业将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提升” 的跨越,不仅为 “双碳” 目标提供可量化的减排支撑,更将在城乡循环、国际绿色贸易中扮演关键角色,成为能源转型中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