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1年,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和筹备建设,逐步走向成熟。以下是按阶段梳理的关键节点:
一、地方试点阶段(2011—2014)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这标志着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启动。
2013—2014年:七个试点省市先后启动市场交易,各试点地区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特点和碳排放状况,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碳交易体系,在碳排放配额分配、交易规则制定、监测报告与核查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全国市场筹备阶段(2015—2017)
2016年12月:新增四川、福建2个试点碳市场。四川碳市场交易品种主要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福建碳市场推出在省内碳市场可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和实践经验。
2017年12月:全国碳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宣布首批纳入年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电力行业企业,后续将逐步扩大至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
三、全国市场运行阶段(2018—2021)
2018年4月: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转隶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从推动碳交易立法、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9 - 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 - 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规定了第一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重点单位、配额分配方法等内容,为全国碳市场的正式上线交易奠定了基础。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首日开盘价48元/吨,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截止,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四、扩容深化阶段(2022—2025)
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自愿碳市场支持领域逐步扩大。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填补上位法空白;履约周期由两年改为一年。
2025年: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新增约13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CO₂排放总量比例升至60%以上;CCER重启并签发3200万吨,成交均价58—65元/吨,高于配额价格,呈现“稀缺溢价”。
现状速览(截至2025年9月)
覆盖规模:4大行业、3500余家重点企业,80亿吨CO₂。
累计成交:CEA配额6.9亿吨、479亿元;2024年成交额180亿元,创开市以来年度新高。
价格中枢:2025年日均价70—85元/吨,同比上涨约18%,峰值已突破105元。
金融化:碳质押、碳回购余额超1000亿元;碳期货、碳期权纳入监管“预备清单”,计划2026年前推出试点。
中国碳市场从“七省市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统一+行业扩容+金融衍生品破冰”,用14年完成了制度框架、基础设施和价格发现机制的三级跳,下一步将迈向总量控制、有偿分配和国际链接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