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
9月24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了题为《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署名文章,专门就新能源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指引。
该文章发布于“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系统性地总结了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能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核心挑战,并明确提出了推动新能源从规模扩张向量质齐升的战略路径。
这显然是为“十五五”时期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文章首先对新能源提出四大战略定位:能源转型的主力军、保障能源安全的新支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国际合作的新引擎。
这“四大定位”清晰地将新能源从单一的“绿色电力”提升至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为后续推动更大力度、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文章释放的更重要信号是,明确指出中国新能源发展已完成“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规模积累,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从“装机规模不足”转变为“系统性消纳与市场化生存能力不足”。
为此,文章提出“电与非电并重”、“单兵作战向集成应用转变”、“资源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 三大核心转型方向,预示着国家能源政策的重大战略重心转移,这将深刻影响未来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模式、技术路线选择、市场交易机制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逻辑。
这篇文章无疑为投资者、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清晰的转型信号,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对中国新能源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对文章提出的“三个坚持、三个转变”做一解读。
文章的核心部分,在于精准把握当前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三个坚持”与“三个转变”是理解中国未来新能源政策走向的关键。
01解析“三个坚持与三个转变”
1:发展路径转变:坚持电与非电并重,从单一电力消纳向多能综合利用迈进。
问题诊断:文章直面当前最尖锐的挑战——电力系统消纳压力。文中直接披露了最新的利用率数据:2025年1-7月,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3.8%,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4.7%,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这组数据的下降趋势敲响了警钟,表明单纯依靠扩大电网输送和本地电力消费的传统消纳模式已接近瓶颈。
解析:对此,文章给出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是“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这意味着要为巨大的新能源电力寻找电力系统之外的“出口”,实现从单一产品(电)到多元产品(氢、氨、醇、热等)的转化。
这一转变的战略意图极为深远,也是目前很多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企业正在探索的方向。它旨在通过“Power-to-X”(P2X)技术,将间歇性的绿色电力转化为稳定的、可储存、可运输的绿色燃料和化学品。比如远景科技集团在赤峰打造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项目,就是典型案例。
这不仅能就地消纳难以并网的电力,从根本上解决弃风弃光问题,更是打通了电力部门与工业、交通、化工等高耗能、难减排部门的壁垒,为全社会的深度脱碳开辟了全新路径。
文章也点明了当前非电利用占比不足1%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成本、技术、市场需求和统计体系等多重挑战,这预示着“十五五”期间,国家将在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领域出台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示范项目和产业支持政策。
2: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多元融合,从“单兵作战”向集成应用升级。
问题诊断:过去的新能源开发多为孤立的发电项目,与系统的耦合度不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解析:文章倡导新能源发展模式向“集成应用”升级,并列举了四个具体的融合方向,包括多能融合、资源整合、优势聚合、效益叠加。
具体展开来看:
多能融合:这是对上述“非电利用”的具体化,强调以绿电制氢氨醇为代表的多能转换技术应用,推动绿氢/绿氨在天然气掺混、煤电掺烧以及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应用。
资源整合:以“绿电直连”政策为例,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用户“直接见面”,这本质上是在推动形成用户侧主导的绿色电力采购市场(PPA),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优势聚合:文章提及虚拟电厂(VPP)、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其核心是聚合和调度海量的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和可调节负荷,使其作为整体参与电力市场和系统运行,化零为整,提升价值。
效益叠加:以“光伏治沙”、“农光互补”为例,强调新能源项目不能只算“电力账”,还要算“生态账”、“经济账”。这种复合利用模式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旨在最大化单位土地和投资的综合社会效益。
这四个方向共同指向一个未来:新能源项目将不再是简单的发电单元,而是融入区域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体。
3:发展动能转变:坚持市场驱动,从“资源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
问题诊断: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已有超半数电量由市场定价),新的矛盾浮出水面。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行业的普遍困境:“增发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由于新能源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其在现有的电力市场机制中议价能力较弱,难以获得体现其环境价值和零边际成本优势的稳定收益,甚至在部分时段面临低价乃至负电价的风险。这种下游收益的不确定性,又向上游传导,加剧了光伏等制造业的“内卷式”竞争和价格战。
解析:文章提出发展要加快从“资源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
“资源导向”指的是过去那种只要有风光资源就上项目、主要依靠补贴或保障性收购来确保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而“效益导向”则是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项目的投资决策必须基于对市场电价、辅助服务收益、绿证价值等多重收益来源的综合判断,确保项目具备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对电力市场机制深化改革的强烈政策信号。未来,政策重点将倾向于:
完善价格机制:推动建立更能反映电力时间、空间价值的现货市场,让新能源在用电高峰和系统需要时获得高电价。
健全辅助服务市场:鼓励新能源配建储能或通过技术手段提供调峰、调频等服务,并获得相应补偿。
强化绿色价值实现:完善绿证交易市场,确保新能源的环境效益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从“资源导向”到“效益导向”,核心是从关注“能不能发出来”转变为关注“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能不能持续赚钱”,这对所有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02新能源下半场的投资逻辑
王宏志局长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中国新能源“下半场”的宏伟蓝图。其战略意图和未来的政策走向指引企业的投资布局。
首先是消纳问题被置于战略首位。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将是“十五五”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政策工具将从过去单纯依赖电网建设,扩展到“电网消纳”与“非电利用”双轮驱动,预计国家层面将密集出台支持绿氢、绿色甲醇等产业发展的重磅政策。
二是电力市场改革将加速深化。为实现“效益导向”,电力市场改革必须提速。改革的焦点将是“如何设计一个对新能源友好的市场机制”。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和绿证市场的协同建设将成为关键,旨在构建多元化的新能源收益体系。
三是系统性思维成为新能源投资的主导。“集成应用”的提出,标志着政策制定者正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思考新能源问题。未来的新能源项目审批和规划,将更加注重其与周边产业的融合、与生态保护的结合以及对电网的支撑能力,单一、孤立的发电项目将越来越难获得支持。
这对能源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提出新的启示。对发电企业来说,必须告别“跑马圈地”的粗放模式,转向“发储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综合能源项目的开发,积极探索绿电制氢等新业务增长点。
对设备制造商来说,除了持续推动降本增效,更要聚焦于提升设备对电网友好性、适应多能转换需求的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总之,一个以规模化扩张和圈资源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将强调企业的“技术+系统+市场能力”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