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
中国光伏产业正迎来一场“后生命周期” 革命 —— 随着首批光伏组件密集进入退役期,一个规模超千亿的回收市场加速成型。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2025 年全国累计退役光伏组件将达 9GW,当年新增退役量超 2.7GW(折合 21 万至 27 万吨);国际能源署更预测,2030 年中国退役组件规模将飙至 150 万吨,2050 年突破 2000 万吨。《2024 年中国光伏回收和循环利用白皮书》进一步指出,若按提早退役情景估算,2030 年光伏回收市场规模将达 260 亿元,2050 年更将攀升至 4200 亿元,千亿赛道的竞争大幕已正式拉开。
“国家队” 携资入场 重塑行业格局
在光伏退役潮来临前夜,“国家队” 的强势入局成为市场最大变量。2024 年 10 月,专注资源循环利用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国资环)正式成立,注册资本 100 亿元,业务覆盖退役风电与光伏设备回收,标志着国家级力量开始主导行业规范发展。成立近一年间,中国资环已落地多项关键举措:设立新能源科技子公司深耕光伏回收技术研发,打造 “资环驿站” 推进退役组件再利用,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全彩光电功能材料生产线投产,实现退役组件高值化利用突破。
更具行业影响力的是中国东方资产的大额投资。2025 年 4 月,其旗下首储万乾通循环科技在乌苏启动 130 亿元光伏回收项目,规划新建 100 条标准化晶硅组件回收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 100 万吨(折合 4320 万块组件),配套建设总部基地与研发中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 51.5 亿元。同年 9 月,宁夏吴忠 53.47 亿元项目紧随其后,计划分两期建设 41 条生产线,年处理 41 万吨废旧组件 —— 这两大项目合计投资超 180 亿元,成为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光伏回收布局,直接推动行业从 “小散乱” 向规模化、规范化转型。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也早有布局。晶科能源2019 年便启动光伏组件回收示范线,承接 “十三五” 国家重大专项,推进规模化回收技术落地;晶澳科技正投建废弃组件综合利用示范线,验证高效拆解工艺;隆基绿能则通过跨界合作拓展海外市场,2025 年 7 月与墨西哥回收机构 Rafiqui 合作,搭建当地光伏回收基础设施。头部企业的技术积累与 “国家队” 的资金优势叠加,正在改写行业竞争规则。
市场乱象与盈利困境:小作坊与正规军的博弈
当前光伏回收市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边是遵循环保标准的正规企业,一边是低成本运营的 “小作坊”,后者凭借不规范操作挤压正规军生存空间。据业内人士透露,小作坊通过规避污染治理投入,利润空间比正规企业高出五成以上,在货源争夺中更具价格优势 —— 他们能以更高报价抢夺退役组件,而正规企业需承担环保设备、尾气处理等成本,报价竞争力先天不足。
货源是行业共同的难题,却也是小作坊的核心关注点。小作坊收储时极度看重“距离与成色”:运输半径通常控制在 500 公里内,超出则成本陡增;组件成色直接决定报价,650W 组件中,破损件仅 70 元 / 片,可梯次利用件约 150 元 / 片,成色好的新件价格更高但数量稀少。为降低风险,小作坊通常要求货源能装满 17.5 米半挂大板车(约 30 吨),甚至会 “赌成色”—— 成堆组件统一报价,若实际回收后优质组件比例低于预期便可能亏损。部分小作坊还将回收组件出口至海外小国,月出口量可达 60 至 70 个集装箱,形成灰色流通链条。
正规企业则面临规模化与盈利的双重挑战。从成本结构看,运输、拆解、环保三大成本占比相当,其中物流成本的有效覆盖半径仅500 至 600 公里,超出范围便会削弱采购经济性。四川永安光循环董事长吕东东测算,行业平均运营成本约 400 元 / 吨,能耗、人工、设备折旧各占三成,盈利高度依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2020 至 2025 年 8 月,白银价格累计上涨 113%、铜价上涨 61.9%,大宗商品上行期企业盈利空间显著扩大,下行期则面临亏损压力。
从行业数据看,一条年处理2 万吨的回收产线投资约 600 万元,年产值可达 5000 万元,但需满足两大条件:处理量突破 5000 吨 / 年的盈亏平衡点,毛利率维持 25% 以上。而当前年退役组件仅 30 万至 40 万吨,远不能满足现有产能需求,部分未达规模的正规企业陷入 “开工不足 - 成本高企 - 盈利困难” 的恶性循环。
技术路径与政策破局:行业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光伏回收的技术路线仍存在短板,制约行业效率提升。物理拆解是当前主流方式,但物料分选效率低,回收率与纯度难以兼顾,规模化盈利难度大;热解分离虽能提升回收纯度,却需投入高额设备成本,加热至500℃以上的能耗与尾气处理费用进一步压缩利润 —— 两种技术均未实现 “低成本 + 高收益” 的平衡,技术突破成为行业突围关键。
政策缺失则是行业“劣币驱逐良币” 的根源。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光伏组件回收的专项政策,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与惩罚机制空白,导致小作坊违规成本极低。正规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成本压力,更是采购困境:退役组件业主多以价格为唯一考量,小作坊的高报价往往成为首选,正规企业即便技术更优,也难获稳定货源。
对此,行业普遍呼吁政策层面发力: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与白名单制度,明确技术与环保门槛,将不合规企业排除在外;二是出台强制性立法及配套罚则,让违规拆解、非法倾倒的成本远高于合规运营;三是给予正规企业政策支持,如环保补贴、税收优惠,降低其成本压力。广东君信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律师罗海娜指出,只有通过“标准 + 立法 + 激励” 三重机制,才能扭转当前混乱格局,推动光伏回收行业真正走向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随着退役潮临近与政策完善,光伏回收市场将加速洗牌。预计2030 年前后,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国家队” 与头部企业主导的规模化回收体系将成型,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将打开盈利空间 —— 这个千亿赛道不仅是光伏产业闭环的关键一环,更将成为 “双碳” 目标下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范例。
(转自: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