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2025 年 9 月,北京迎来一则关乎能源转型的关键信号: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突破 21 亿千瓦,新能源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超 25%,其对传统煤电的替代效应正持续深化。此刻,电力行业正站在碳排放峰值的重要关口,这一节点的走向将直接决定未来数十年全国减排路径的方向。而煤电作为减排的核心对象,其转型节奏不仅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更关乎清洁能源替代的可行性。
在此背景下,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联合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于近日发布《迈向“十五五” 煤电何去何从:转型路径与多元机制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情景建模,提出 2025 年实现电力碳达峰、将煤电发电量峰值控制在 5.55 万亿千瓦时的可行方案,为 “十五五” 电力规划提供关键决策参考。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高雨禾表示:“当前既是电力行业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十五五’规划制定的窗口期,我们需以长远视角推进电力低碳转型,构建面向 2035 年的长效减排机制,为达峰后碳排放持续下降筑牢基础。”
煤电发电量峰值将临,最优路径锁定“能效 + 清洁” 双驱动
为研判近中期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报告从两大核心维度构建了四种电力发展情景:一是电气化进程(分为“高效电气化” 与 “加速电气化” 两类),二是非化石能源发展策略(分为 “基准部署” 与 “高速部署” 两类)。通过综合对比不同情景下的减排效益、经济成本及清洁能源部署进度,研究团队发现 “高能效电气化 + 高速非化石能源部署” 的路径(下称 “情景三”)综合表现最优。
在“情景三” 的设定中,若 “十五五” 期间全社会电力年均增速控制在 2.8%,2030 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 31 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2.7 亿千瓦,中国煤电发电量将在 2025 年触及峰值,且峰值可稳定控制在 5.55 万亿千瓦时以内。这一结果意味着,中国电力行业有望于 2025 年实现碳达峰,峰值碳排放约为 52 亿吨。
不仅如此,“情景三” 还将显著提升达峰后的减排效率。报告预测,到 2035 年,该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提升至 66.4%,电力行业碳排放较 2025 年下降 18.8%,降至 42.2 亿吨,为电力系统深度脱碳预留充足空间。
警惕“碳转移” 陷阱:电气化节奏需与清洁能源发展匹配
近年来,电动汽车、电解铝等交通、工业领域的用电需求持续攀升,电能替代虽推动了终端用能的清洁化,但其过快的推进速度却暗藏“碳转移” 风险 —— 即将其他行业的碳排放间接转移至电力行业。
报告数据显示,2016 至 2024 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新增 3.73 万亿千瓦时,其中电能替代贡献的增量约 1.4 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与同期煤电发电量 1.55 万亿千瓦时的增量基本相当。这意味着,当电能替代的规模超出非化石能源新增装机的供应能力时,电力缺口不得不依赖煤电或其他化石能源填补,进而为煤电产能扩张创造条件,延缓非化石能源从 “增量替代” 向 “存量替代” 的关键跨越。
对此,报告强调,破解“碳转移” 难题的核心在于平衡电气化节奏与非化石能源发展速度。在电力行业碳达峰后的十年间,“能效提升 + 清洁电力替代” 的双轮驱动,将是实现电力系统平稳降碳的关键路径。只有电力行业实现更快、更低的碳达峰,才能为全社会碳达峰提供支撑,同时为后续深度减排预留缓冲时间。
三大核心建议:为电力转型划定清晰路线
围绕“2025 年电力碳达峰” 的核心目标,报告提出三大关键政策建议:
1. 明确煤电退出路径,抑制不合理电力需求
尽快出台控制煤电发电量的顶层设计,制定“十五五” 清洁电力加速替代方案。从供需两侧发力,一方面通过节能提效抑制不合理用电需求,另一方面扩大清洁能源供应规模;坚决杜绝以 “保供” 名义盲目扩张煤电,推动煤电发电量逐步下降,统筹安全保供与低碳减排目标。
2. 构建动态调节体系,强化风险预警与协同优化
建立煤电与新能源规划建设的动态风险预警机制,在“十三五” 煤电规划预警体系基础上扩展延伸。优先弥补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短板与跨区互济短板,以 “容量协同优化” 替代传统的粗放式扩容,提升电力系统应对供需波动的韧性。
3. 提升新能源系统支撑能力,实现 “替代” 与 “安全” 并重
在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电源的过程中,同步强化其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当前新能源发电多为“被动并网”,波动性给系统安全带来压力;未来需推动新能源具备主动调频、调压能力,短期可通过构网型逆变器与储能协同实现,远期则攻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技术难题,让新能源从 “可接入” 转向 “可支撑”,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核心调节单元。
浙江案例:省级电力转型的“示范样本”
报告以浙江省为典型案例,剖析省级电力系统转型的实践经验。作为国网经营区内的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浙江呈现“高比例外来电、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峰谷差” 的鲜明特征,其转型路径为其他省份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能源跃升为第一大电源:截至2025 年初,浙江电源总装机达 1.52 亿千瓦,其中风电与光伏装机合计 5596 万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5380 万千瓦),提前两年完成 “十四五” 风光倍增目标,实现 “翻三倍” 的突破。
省间互济破解保供难题:浙江化石能源自给率不足5%,2024 年外来电占比超 1/3。通过与安徽签订 “迎峰度夏电力置换协议”(白天皖电送浙、夜间浙电输皖),以及建设甘肃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 73.7% 新能源电源),实现跨区域资源高效调配。
市场化机制推动新能源消纳:构建“中长期 + 现货 + 辅助服务” 多元交易体系,通过扩大峰谷电价差、激励储能 “两充两放” 等策略,实现分布式光伏 100% 消纳;同时探索省级碳排放 “双控” 制度,将碳强度纳入约束性指标,倒逼产业低碳转型。
结语:十年攻坚,奠定碳中和基础
报告指出,2025 至 2035 年是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 “攻坚十年”。通过选择 “高能效电气化 + 高速非化石能源部署” 的最优路径,中国不仅能实现电力行业 2025 年碳达峰,更能在 2035 年构建起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电力结构。未来,需以 “平衡” 为核心 —— 平衡电气化节奏与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平衡安全保供与低碳减排目标、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通过政策、市场、技术的协同发力,让电力系统成为全国 “双碳” 目标实现的核心支撑。
(转自:绿色和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