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提及环保治理,人们曾固化于人工巡查、事后处置的传统模式。如今,大数据、AI 与物联网技术正重塑环保生态,从城市云脑到智能设备,智慧环保已实现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 的跨越,在多元场景中展现出精准高效的治理效能。
城市级智慧监管体系已形成示范样板。青岛市崂山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 感知网络,通过卫星、无人机与智能传感器全域监测,依托生态环境智慧管理平台集成九大核心场景,实现 “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 的立体化监管。春节期间,该平台对 7 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24 小时监控,推送数据超 5000 条,非现场执法占比达 60%,执法精准度与群众满意度同步提升。这种 “数智战略” 彻底改变了过去 “人海战术” 的低效困境。
企业端智慧运维模式加速落地。广东绿日环境研发AI 系统 “小绿斗” 与智慧运营云平台,将污水处理从 “粗放运营” 升级为 “数据驱动” 模式。在福建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中,平台实时监控站点状态,异常时自动推送预警工单,形成线上闭环管理,运维效率大幅提升。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采样船,可远程完成定点采样并实时回传数据,解决了人工采样效率低、数据离散的痛点,已在多领域试点应用。
基层治理中的“数据破壁” 成效显著。梅州市兴宁市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环保、农业、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打破 “数据孤岛” 难题。借助本地化 “生态环境 AI 知识库”,平台可生成可视化地图,执法人员处理投诉时能快速调取企业 “一企一档” 与周边环境数据,在某畜禽排污案件中,办案周期缩短 60%。应急处置中,平台通过水流速度等数据精准定位污染团,为快速控污提供科学支撑。
智慧环保更催生了全链条服务创新。绿日环境打造“前期诊断 — 智慧运维 — 碳资产开发” 服务体系,在广西某产业园项目中,通过云平台打通 12 家企业数据,实现一体化治理,助力运营成本下降 18%。兴宁平台则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污染趋势,提前制定防控措施,推动治理从 “治标” 向 “治本” 转变。
从城市到企业,从监管到服务,智慧环保正以“数据 + 智能” 重构治理逻辑。这些技术创新虽不见轰鸣设备,却以无形的数字网络织密环保防线,为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高效路径,更彰显了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深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