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危险废物的产生是难以回避的“副产品”。从化工原料反应后的残渣,到电子垃圾拆解后的含重金属废液,这些危废若处置不当,将对土壤、水源、空气造成难以估量的污染,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政策法规日益严苛,危废治理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呈现出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复杂态势。
政策驱动下的监管强化与体系完善
自2021 年《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我国危废治理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修订完善危险废物名录、焚烧填埋等技术标准规范,搭建起 “四梁八柱” 式的监管制度框架。全国范围内,70 余万家企业被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全面运行,2023 年流转量近 700 万份,实现从产生、运输到处置全程可追溯,极大压缩了非法转移倾倒的空间。
同时,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深化制度创新。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成效显著,全国超1000 家收集单位为近 30 万家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破解了小微企业危废收集难题;部分地区对危险废物产生量极小的企业,推行集中收集管理模式,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产能扩张与结构失衡并存的市场格局
在市场层面,我国危废处置能力近年来大幅提升。截至2023 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约 2.1 亿吨 / 年,较 2020 年提升 50%,与当年约 1.2 亿吨的危废产生量相比,总体匹配度显著改善。但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产能结构失衡问题。从地域分布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能相对过剩,部分省份处置能力是产生量的数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而中西部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处置能力仍显不足,危废跨区域转运现象普遍。
从处置类别看,普通危废处置能力基本能满足需求,但特殊类别危废,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含氰尾渣等,处理技术难度高、成本大,处置能力缺口明显。以飞灰为例,其富含重金属与二噁英,需特殊处理工艺,目前相关处置设施建设进度滞后,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飞灰产量。
技术迭代助力资源化与无害化突破
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危废治理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资源化利用方面,热解技术不断升级,微波热解、高温高压热解、等离子体热解等新型技术涌现,能高效分解危废,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气体、液体燃料或固体原料,实现“变废为宝”。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新型微生物菌株研发取得进展,可加速有机危废降解,降低处理能耗;基于生物降解原理的有害气体净化系统,能有效吸收废气中的污染物,减少二次污染。
无害化处置技术同样进步显著。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技术日趋成熟,利用水泥窑1750℃的高温,可彻底分解农药、医药等 12 类危废中的有害物质,有机污染物焚毁率超 99.9%,重金属被固化在熟料中,酸性气体被窑内碱性环境中和,废气排放优于国标。同时,该技术通过 “以废代煤” 实现降碳,每年可节约大量标煤,减少碳排放,兼具环境与经济效益。
行业困境与破局思路探寻
尽管取得诸多成绩,危废治理行业仍面临困境。市场层面,产能过剩引发激烈竞争,导致处置价格下滑,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海螺环保、东江环保等行业巨头业绩下滑,部分中小微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技术层面,部分先进技术虽有突破,但大规模应用成本高,推广受阻;一些地区危废成分复杂,现有技术难以满足多样化处置需求。政策执行中,部分地区存在监管漏洞,非法倾倒危废现象时有发生。
破局之策在于多方协同。政策端,应进一步优化产能布局,对产能过剩地区严控新增项目,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处置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为。市场层面,企业需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提升行业集中度,避免恶性竞争。技术领域,加快产学研融合,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速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开发适配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危废的综合处置技术方案,助力危废治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