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阴霾之下,碳汇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性市场机制,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力量。这一融合了生态价值与市场逻辑的新兴领域,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与潜力?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现状如何?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与机遇?本文将为你一探究竟。
碳汇交易,简言之,就是将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 能力,转化为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企业、组织或个人投资造林、植被修复等项目,经专业机构核证后,项目所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即碳汇量)可作为碳信用进入市场,供有碳排放需求的主体购买,以此实现 “碳中和”。碳汇交易主要分为基于项目和基于配额的交易两类。前者涵盖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联合履行机制(JI)项目、自愿减排项目(VER);后者包括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基线与信用制度(Baseline-and-Credit)。不同交易方式规则、主体与适用范围各异,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碳汇交易市场体系。
中国碳汇交易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2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指南,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正式起步,北京、上海等 7 个试点省市率先 “试水”,允许控排企业使用 CCER 抵消部分碳排放配额。此后,相关方法学陆续发布,为林业碳汇等项目提供技术标准。然而,早期 CCER 项目暴露出额外性论证薄弱、方法学适用性不足等问题,部分项目减排量虚高,还有因土地权属争议被撤销备案的情况。2017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暂停 CCER 项目备案申请,进行市场整顿与政策调整,这一举措虽使 CCER 供给大幅收缩,但存量 CCER 仍在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 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明确了 CCER 作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的地位,全国碳市场上线,电力行业成为 CCER 主要买家。2023 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陆续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首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等文件,2024 年 1 月 22 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CCER 重启,为碳汇交易市场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各地在碳汇交易领域积极探索。安徽省于2024 年出台《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 (试行)》,规范省级林业碳票各环节。当年 4 月,首批 5 张省级林业碳票发行,截至目前,已完成多笔交易,交易价格可观,还将林业碳票应用于司法实践、绿色出行等模式,推动构建多元碳汇消纳渠道。浙江省不断创新林业碳汇交易和应用,上线浙江 (丽水) 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及 “一起碳中和” 小程序,实现林业碳汇项目闭环式管理,交易范围辐射多地,助力众多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开展生态损害赔偿案例及 “零碳机构” 创建。
然而,当前碳汇交易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碳汇项目开发条件苛刻,成本高且收益倒挂。以林业碳汇为例,开发需符合特定方法学认证,重新植树造林难度大,人工经营改造成本高。据测算,森林经营实际投入高于成交价,开发审核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平均开发一个碳汇项目需40 万元左右,审定和核证费用占八成。另一方面,市场标准不统一,乱象丛生。早期各地碳汇开发在方法学口径、计量方式、审核程序等方面各不相同,碳汇产品难以对接流通,多为 “点对点” 交易,难以形成市场机制。同时,还存在企业跑马圈地、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
展望未来,碳汇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碳汇交易作为市场化减排手段,将在全球碳减排行动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从市场规模来看,若参照欧盟碳市场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金融化后,预计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 亿吨,交易额有望超万亿元。从行业发展来看,除已纳入方法学的空地造林碳汇、红树林养护、集中式光热并网发电和海上风电并网等项目外,煤矿乏风瓦斯利用、畜禽粪便处理产沼气、绿电制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物质发电、稻田甲烷减排、地热发电等项目,也可能因具备额外性而逐渐纳入 CCER 方法学,为碳汇交易市场带来更多活力。此外,助力企业脱碳的科技企业,如在碳排放核算、碳管理系统搭建、碳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企业,也将迎来业务增长机遇。
碳汇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手段,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之中。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市场的逐步成熟,碳汇交易有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绿色转型、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应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抓住碳汇交易带来的绿色发展机遇。
(转自:碳管家)